-
独立的人格:少有人走的路 | 2015 -
the U(uncertainty of life)直面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 | 2016 -
打开内心的“边界” | 2017 -
给人生「留白」 | 2018 -
站在【十字路口】 | 2019
| 嘉宾简介 |
迎风

Q1:【你对人生的“厚度”定义是?】如果人生除了长度与宽度,还可以用“厚度”来衡量的话?你对人生“厚度”的定义会是?沉淀人生的“厚度”对你而言重要吗?为什么?
人生的长度是一种延续性,“长”者对事业专注,对朋友执着,对伴侣不二;“短”者事业上曹营思汉,友情断断续续,终有佳偶也还是朝三暮四。我给自己的长度打三分,事业上从德语文秘,到银行财务,到现在的园艺,干一行厌一行;朋友圈从发小维持到现在的友情不多;感情上也是历尽波折,故三分足矣。
人生的宽度是涉猎的范围, “宽”者兴趣广泛,触类旁通;“窄”者有一颗“痴心”,对人、事都比较专注,以至于行走花丛中都能目不斜视,自得其乐。我除了喜欢园艺,也学过拉丁舞,对几类乐器略会皮毛,虽已过不惑之年但还是很容易被激发起新的爱好。宽窄无所谓好坏,我偏宽,所以给自己打七分。
如果说人生的“长度”和“宽度”成反比,因为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寿数和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几条线同时并行。宽者不长,长者不宽,那厚度则和两者都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厚度=长度*宽度*X。(X为因人而异的系数,具体影响因素将在下文解释)
人生的厚度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底,是你在遇到挫折时支撑你反弹回正轨的能量。而这种厚度是你过去经历和感悟的累积。无论长短,宽窄,只要不是空白,便会有收获。
精神的厚度不同于纸张的厚度,举个例子,如果把你今天看到的所有朋友圈的“新闻”都打印出来,是不是很厚?但其实那堆东西包含的养分并不厚,因为内容都很重复,而且都是转发。所以精神的厚度不同于物理厚度,不是连篇累牍的人云亦云, 而是需要静静的孤独的去伪存真,才能慢慢积累。
精神厚度不会使人感到沉重,相反,它是一双隐形的翅膀,载着你的灵魂自由飞翔。就好像一个练就轻功的武林高手,有厚重的内力和坚实的下盘,才能承载身体飞檐走壁,来去自由。所以有精神厚度的人就算暂时身处逆境,也不会自怨自艾,因为内心充满刘禹锡那样“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喜悦。
一个人的厚度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一颗平常心。因为有了平常心才能放下功利心,不求功利才能戒骄戒躁,不骄不躁才能听得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能够坦然和自己对接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执着走自己的路,累积人生的厚度。
Q2:【你曾专注于沉淀“人生的厚度”的时光?】你所经历的(或者正在经历的)最印象深刻的专注于沉淀你自己“人生的厚度”的时光与方式是?
四十三载光阴,历经波折,大半虚度。搬到塔里前是一个专业银行会计师,对人生厚度的理解和积累方式肯定跟现在闲云野鹤似的生活所激发的套路不一样。以前在职场打拼,所依赖的厚度只能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有些盲目,有些功利,但也是使命感驱使。比如曾经通宵达旦地赶制分析报表,日以继夜的专研技术难题,只为了交作业时博得领导赏识,让每个部门的业绩都得到公正的体现。虽然那些作业对于我现在和以后的人生毫无意义,但回想起来并不后悔。我很自豪我是有使命感的人,不管何时何地做何事都会全心投入,在不知不觉间攒足底气,积累厚度。
现在我的第一职业全职妈妈,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首先自己掌握自给自足过简朴生活并乐在其中的能力,然后传授给下一代,这就是我想达到的厚度,不管境遇如何都能乐在其中的“厚度”。现在我们住的是郊外的农场,经营一个多肉农庄和一个家庭旅馆,多余时间自耕自种一些蔬菜瓜果。住的并非很华丽的房子,也没有豪车,除了生活必需品也不大出去购物,更没有丰富的社交生活,偶尔自娱自乐弹弹琴,跳跳舞。虽然物质生活并不十分富裕,但却充满“身心自由”的喜悦。比起电脑屏幕我更喜欢看花花草草;比起营业收入增长我更欣慰于每一颗种子的发芽,每一颗幼苗的成长,把它们整得漂漂亮亮,再把它们交付于客人手中,给他们带来欢乐,我乐此不疲。不同的使命,相同的使命感驱使着我每天从点点滴滴做起,不断积累园艺知识,更新操作程序,提高客服技巧,积累作为一个花匠的厚度。
Q3:【你认为人生厚度最好的“沉淀”方法是?】想到“沉淀”时,你脑中的场景是?你会如何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沉淀人生厚度的过程呢?你觉得最好的“沉淀”方法应该是?
厚度的积累是一个沉甸的过程,而只有用心经历和体会的人与事,才能沉淀。用心的程度便是上面公示里的X元素。用心具体来说包括耐心对人,专心做事和以恒心面对挫折和困难。
耐心对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件事你知道怎么做是你的知识,能够把它解释给别人听懂便是一种能力,有知识的人可以干活,有能力的人才能服众,才能领导。
专心做事需要抛开杂念和各种情绪,就算是做每天都做,重复做了几千遍的事情也要全心投入,比如我以前刚开始做银行会计时每天都要做很多对账工作,查找误差。看似很单调的事情,也有前辈留下的“对账操作规程”可以参考,每次都简单按照规程办事,简直不用脑子就可以完成。但如果稍微用心就会发现,每次都会或多或少碰到一些新情况,顺藤摸瓜会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并且不断充实“规程”,从使用者上升为缔造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比起智慧,恒心是引领你走向胜利彼岸更重要的因素。比如刚开始从事园艺时,我对如何繁殖不同类型的多肉很迷茫,简单地拷贝各类道听途说的方法,失败了很多次,但屡战屡败后我反而越战越勇,每做一次根插、叶插或播种都同时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包括培土,温度和湿度控制,是否用催生素,取样方法等),并做好记录,终于掌握了大部分多肉的有效繁殖方法。曼宁谷多肉花园如今拥有三百多种不同类型的多肉,不仅美美地点缀我们的花园,并且四季供应周围的“肉友”,给他们带来欢乐。这些和我当初不断摸索适合我们的栽培方法密不可分。

Q4:【经历疫情后,我们人生更该“沉淀”什么?】经历此次疫情,你对“沉淀人生的厚度”的思考发生了哪些转变吗?你最想与其他“创见者”分享的感悟是?
这次危机更加坚定了我对极简生活的信念,工业革和全球化带来的物质便利其实没有增加我们的幸福感,我们拥有太多垃圾,太少珍惜。我们能够给下一代的最好的礼物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能力,让他们有一颗平常心。

目前我除了经营一个多肉花园,销售多肉植物,自己创作多肉艺术盆景,组织各类和多肉有关的“workshop ”,把“肉”的美丽转化为更多人的欢乐;我也开始了我的朴门探索之旅。要感谢新冠刚开始的那段日子,起初是因为担心蔬菜供应受阻,开始自己播种,后来在看Youtube 学习种菜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朴门”的概念和基本思路,感觉非常有意思。朴门和大工业相反,它的目的是自给自足,或是邻里范围的物物交换,所以是小规模的,不以利润为目的,只为了寻求人和自然界的和谐。我已经开始了以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垃圾和温室排放为目的的堆肥和蚯蚓降解,打算年底前增加一个蜂窝、鱼菜共生和养鸡。明年的计划是在自产一些果蔬后学习食物储存的方法来保存劳动成果,还有学习自己给植物留种,而不是购买GM(转基因)种子。Cool Room(阴凉房)也很神奇,是不用电的冰箱。
*鱼菜共生(Aquaponics)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Aquaculture)与水耕栽培(Hydroponics)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我会专注永续朴门的学习,并推广给更多真正爱下一代的妈妈们,也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父母们可以一起交流,一起给下一代留下绿水青山这最宝贵的财富。共勉!

牛魔王:重启人生,沉淀生命 | 《创见》2020年拾集 VOL.01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