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立的人格:少有人走的路 | 2015 -
the U(uncertainty of life)直面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 | 2016 -
打开内心的“边界” | 2017 -
给人生「留白」 | 2018 -
站在【十字路口】 | 2019
| 嘉宾简介 |
时尚插画师,手写师
将兴趣活成专业,在专业上持续精进
从时尚杂志编辑到国企出版社工作,最后自由职业,曾忙碌,曾静心积累,也曾不安,最终活出了自己的厚度,并不断努力中。
更多了解,关注新浪微博:NANA刘娜佳

Q1:【你对人生的“厚度”定义是?】如果人生除了长度与宽度,还可以用“厚度”来衡量的话?你对人生“厚度”的定义会是?沉淀人生的“厚度”对你而言重要吗?为什么?
当看到人生的“厚度”时,我想到的是人生的“深度”。第一次听到“深度”这个概念,是在古典老师的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里。他认为人的一生有四个维度,分别是高度、深度、宽度和温度:
高度是指人在职业生涯中取得的成功,最终极的价值是权利与地位。
深度是指在某个专业领域取得成功的人,在一个专业领域深入研究,达到他人无法到达的深度。
宽度是指一个人在各个角色之间取得的平衡,做好家庭角色的承担。
温度是指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热情的释放,最终极的价值是自由。
在我的理解里,人生的“厚度”其实就是人生的“深度”。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首先要解决自己的基本生理需求,作为生物的、人的需求;再往上就是追求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再往上,就想要超越个人成就,在社会上做出一些有影响力的事情。比如一个领域的领导者,把自己的生活放弃了,可能没有太多吃喝玩乐的生活,但他一定会专注在某个领域上进行深挖深耕,除却一个自然人的需要,他能专注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在他自己人生的深度上、厚度上有很强的积累。
对我来说,人生的厚度是在我自己所在的领域里面,不断地拓展自己。
可能一开始,你只是想把这个事情做好。然而,随着越做越多、随着自己的能力和见识在一个领域里面得到了增长,你的眼界也在不断拓宽。好像原来站在三楼的时候,只看到了一楼、二楼。但是现在走到了十楼,我可能看到了上面还有好多个十楼。当我不断地在这个领域里拓展自己,就形成了一种生命的质感,人生的所带来的经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沉淀人生的厚度对我来说蛮重要的,这点没想过是为什么,而是不自觉的就会去选择、去追求生命中更有意义的事情。对我来说,这个事情就是画画。进一步再去想画画对我来说的意义,画画不仅仅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喜欢,还满足了我不断想要提升自己的欲望。这种欲望是来自更深层次的动力,不仅仅是简单的我想要变好,而是想要通过自己原先就有的创造力,不断去尝试我能够做到什么边界和我能不能在纵深方面做得更好。

Q2:【你曾专注于沉淀“人生的厚度”的时光?】你所经历的(或者正在经历的)最印象深刻的专注于沉淀你自己“人生的厚度”的时光与方式是?
有些人可能年轻的时候就想好他要干嘛,而我是属于体验式的人生。也就是说,我不是一开始就决定了我有什么样的志向和志愿。小时候,老师经常会问:你长大了想要做什么?我身边也有朋友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他要做什么,但我不知道。虽然那个时候我有艺术方面的特长,但也没想过我这辈子要画画,也没想过要当律师或一个其他特定的职业。从大学到毕业、到工作,一个机缘来到我面前,自己去选择,也不知道这个选择能为我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我就是去做做看。
刚开始的人生是谈不上什么样的厚度的,仅仅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开始,我也做到了我想要的。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很渴望成为一名编辑,结果我也做了编辑。白天到处跑忙着采访,晚上忙着写稿。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到一些名人和我们平时会仰望的成功人士。我采访他们,了解他们,把他们的故事写成文字稿件。但这样的工作始终让我觉得,我还是生活中的旁观者,并没有什么参与感。这就好像你去旅行,走了太多的地方,看了太多别人的故事,但是没有创造自己的人生经验。这段经历让我觉得我的人生依然是苍白的,让我觉得我不是我人生的实践者,而是一个旁观者。
于是,我就产生了疑问:工作很忙,一直加班,在日常琐碎事务之外,怎么腾出精力和大脑的空间去想哪些是对你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呢?而且也没有人能教你什么东西在你生命中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在随波逐流。小时候好好读书,毕业了找一份好工作,但什么才是好工作呢?对你来说的好工作和世俗定义的好工作,是不相匹配的。与此同时,这个社会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变化着,像手机一样,每年不断更迭。个人所有的时光被工作忙碌蹉跎,仅剩的一点精力不足以让你去学习新的东西,不能让你快速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的需要。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业余活动休闲娱乐活动也没有办法填补内在,有一种空洞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我就开始考虑人生厚度的问题,去考虑一下什么是我真正重要的。
之后我主动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在招聘网站上找到了一个出版社的工作。因为是国企,六点钟下班,那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培养爱好和看画展。很幸运的是,我在800个候选人里面试成功,成为了这家出版社的编辑。而后的业余时间里,我看了更多的书,哲学、专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很多台版书。
当时对我影响比较深的一本书是台湾李欣频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刚开始翻看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让生活变得更有创意,随后发现她书里写的不仅仅是说要如何让生活有创意,而是有其他非常多的维度,这些也升级了我知识的内存库。比如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比如从宇宙观出发,探讨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问题;再比如从个人的定位,看一个主业分散出去无数的副业,探索主业工作之外的可能性,不是围绕着一个人能做什么,而是围绕着你想做什么,以此发展成人生能做什么的多样的可能性的探讨。
通过这些大量的阅读,我开始探索我究竟要干嘛,而不是我应该要干嘛。我甚至参加了一些心灵方面的工作坊,接触了禅绕画和曼陀罗。整个生活的状态我都选择慢下来,不再到处去看、到处去玩、到处去吸收新的东西,而是让我的生活节奏变得慢一点,能够有更多的沉淀的时间。
*禅绕画(头脑瑜伽、心灵的画作)被誉为来自美国的心灵艺术,并风靡欧美国家,是一种全新的绘画方式,在设定好的空间内用不断重复的基本图形来创作出美丽图案。
*曼陀罗,是指具有神圣意味,结构严整并且以方圆相结合的图形,而曼陀罗绘画是指通过各种工具制造这些图形的过程。
2015年,正值微博加速发展和网红经济刚起飞之时,大家都想要做自媒体,想要出名做曝光,传统的出版社也在寻求新的平台做数字化转型。而我选择了慢下来,从出版社辞职。这个慢下来的经历有点佛系,我进入自由职业的状态,做了大量的尝试,包括绘画个人定制、艺术墙绘和其他绘画类的活动,一步一步尝试,慢慢地方向越来越清晰。现在我为品牌提供现场绘画、时尚插画、艺术字体、香水瓶刻字、奢侈品包袋绘画的艺术创意服务。
我觉得正是这段看似跟社会脱节的、很佛系的几年沉淀,给我带来了现在的拓展。人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上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你慢慢地有点走不动了,背负了很多不属于你的东西。这个时候就需要给自己减负,而不需要去增加更多的东西,这就有点像是做减法一样,然后我就会去筛选一下。在那段沉淀的经历里,我在家里也做了断舍离,扔掉我不需要的书籍,扔掉过去所获得的一些荣誉,扔掉以前的别人对我的期待。
当你把一些东西放下的时候,就会觉得人很轻松,你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回想还在上班的时候,我常常想如果我可以做喜欢做的事情,不用每天早上去上班,甚至可以我的爱好养活自己,那是件多好的事情。
通过四年的努力,我已经达到了自己当时想要的状态,经济状态也超出了我当时对自己的预期。所以我觉得当自己真的做到的时候,我的人生厚度就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增加了,对自己的信心也增加了,因为我知道我可以靠自己达到一个怎样的状态。
Q3:想到“沉淀”时,你脑中的场景是?你会如何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沉淀人生厚度的过程呢?
如果要用一个比喻来沉淀人生厚度的过程,我觉得是:竹子生长的过程。竹子刚开始生长的时候,它是在土里向下挖的:三年的时间,吸取土壤的水分,向下发展出很多根、深深扎到土里。所以这三年的时间,当你刚刚开始想要深挖自己、想要向内走、想要沉淀下来的整个过程,外人是看不见的 – 别人看到的你还是跟以前一样,一样的生活、看书、学习。这个过程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当过了3-4年,过了土壤下生长的过程后,它就开始冒芽了!而接下来的过程非常非常快,一下子蹿出来、一下子长出竹子、一下子长成竹林。就是当别人看到:哇!你可能一下子就起来了吗?是的,就是一下子,你好像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而能到达这个生长速度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别人看不见的那个过程,就是你在沉淀下来、深挖自己的那个过程。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在第五年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 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我2015年从出版社辞职,离开舒适圈,沉淀下来摸索,到现在正好5年。
第一次看到竹子这个概念,是我刚停下来的时候。当我做出辞职这个决定,父母并不支持我。他们觉得我应该有个稳定的工作,早点嫁人。好像这些做成了,他们的任务完成了,他们也可以养老了。但是我没有随他们的愿 – 没有家庭,工作也没有达到他们希望的稳定的状态。而且确实,刚开始自己做的时候,会有经济上非常现实的压力、内心的煎熬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下一笔订单不知道在哪里的不确定和焦虑,都会吞噬自己对自己的信心,有时候甚至产生自我怀疑。就在这个时期,我刷到了一个同为自由职业者的室内设计师朋友发的朋友圈,一张竹子照片+一段话。那一刻,我受到了极大的鼓励。我以竹子激励自己:哪怕自己看不到回报,也要坚持,也要在这方面深耕自己。
结果就是没有想太多回报的时候,反而能够专注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专注于这个我不行,这个方面的资历我没有啊,那个方面我没有她年轻我做不到啊,那个什么我不是科班的我没有人家有经验啊等等。如果想太多这些问题的话,有些事情是永远做不成的。那个时候我想:“反正我什么都没有了,我也没有什么损失的!”然后就没有什么负担,没有什么包袱,反正都是触底反弹。在那种情况下,我就把我的精力专注在我可以做什么上,而不去思考我不能做什么。反而通过这样的积累,我开始看到了效果。
所以三年后,当我真正做到的时候,就觉得:嗯,蛮感慨的!因为当时我只是在朋友圈里面看到他发的这样子一段话和一个图片而已,结果没想到我就这样自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了:原来不是鸡汤!原来真的不是鸡汤!是可以做到竹子的。
Q4:你觉得最好的“沉淀”方法应该是?
对我来说,人生厚度“沉淀”的最好的方法是沉静下来看书、审视、自省。这也跟我自己的经历有关,我比较喜欢看书,也比较喜欢静下来思考问题。有句话说“没有改进的复盘是徒劳的”,也就是说没有功的。我有写手账的习惯,每个月都会做一下当月的复盘。这个复盘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从生活、健康、人际关系、事业、创作等几个方面去审视自己,看看这个月我有哪些改进、在哪个方面投入了过多的经历、哪个方面是不够的。通过每个月的复盘,我可以及时调整下个月要学习和提升的方向。
沉淀人生厚度的另一个好方法是:静下心来,始终与自己的内心保持对话。外面有很多声音,我们往往会被外界的环境、工作的环境、周遭的环境影响。所以,能保持自己思考的能力、与内心对话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真正知道什么东西是适合自己的,应该在哪个方面去拓展,甚至去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而只有面对这份恐惧,才能承担可接受的损失,比如必须要放弃对安全感的渴望,理解有得必有失,才能帮助自己抵抗风险。
再补充一下关于厚度的想法。
前几年开始流行“斜杠青年”,这个现象的流行来自于很多人对于本职工作比较单一,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才能,不能完全把自己的潜力、价值和潜力通过工作体现出来。工作除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多多少少还是想要自我实现的。这个时候斜杠青年出现了,比如我可以业余时间写稿、赚稿费,有些人会拍vlog,做直播等等。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期待,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基础上,会有更多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个跟社会的发展也有关系。
那么其实斜杠太多,我觉得对人生厚度的积累并不是件很好的事情。就像蜻蜓点水一样,任何事情都浅尝即止,很难在一个方面被别人看见。其实大家的注意力有限,往往只能看到一个领域的头三位,后面哪怕会很多东西(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成功)。举个例子,舒马赫在赛车之前,在很多方面都很出色:他棒球打的很好,网球也打的很好,足球也踢的很好,他的体育天赋体现在很多方面,都很出色。当他最终选择赛车的时候,把其他东西都放放。他在一个领域不断精进,才能成为车王,被人看见。如果他同时在几个领域同时深耕的话,这样的斜杠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所以厚度的积淀,需要一点取舍。因为在专业性越强的领域,相关的技术和信息,每隔三年都会更新。因此头部的人、专业的人,始终会以一个同样速度在这个领域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强者越强,学的东西越多,精进的速度越快,终生都在保持一个速度更新自己,就像蜕皮一样不断蜕变自己。所以他始终能在一个领域,体现自己的厚度来,才能被别人看见。所以一个斜杠的思维只适用于对原来的行业不满意,想要发展自己的阶段,也就是探索的阶段。探索的目的是帮助你去寻找什么东西是你真正想要的,什么东西对你是真正重要的。但是一旦你找到了之后,你就要去深耕,就要积累这个厚度了,就不要再三心二意地斜杠了。所以斜杠有时候是个伪命题,要看它发生在什么阶段,什么情况,并且在因人而异的基础上。人生的厚度少不了,取舍少不了,断舍离少不了,就是你放弃些东西,然后去抓住,在一个领域里面进行沉淀和深耕。
最后的补充:人生的“温度”。
这次的主题是讲人生的厚度,也就是深度。通过这样的主题,能给创见的读者们一些启示。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人生不是只有这么一个维度 – 不是所有的人都要追求人生的厚度,对有些人来说,享有人生的“温度”也不错。
比如有些选择做全职妈妈的人,她可能自己人生没有很多深度,甚至没有什么人生的经验,但是她们对家庭的贡献是很大的,因为家庭的孩子的培养,家庭的和谐非常重要。而作为家庭的润滑剂,甚至是家庭的掌舵者,她人生的经验(对比职场女性或者专家女性)并没有那么丰富,但是这就是一种温度。她如果能把这个角色扮演的很好,很享受这个角色的话,依然是一个成功的人生。
再比如有些人可能在个人成就上没有很高的建树,但是他帮助到了身边的人。就像一个小火炉一样,能够让身边的人跟他在一起时如沐春风,很温暖。不仅活出自我的光彩,给他家人也好、同事也好,所有跟他在一起的人,能够感受到他积极的影响,遇见更好的自己,这就是人生的温度。
一些朋友看到我们这次主题关于人生厚度的故事,可能会觉得:“啊,这个人生好有厚度,这个人好成功,我怎么没有这样子?”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或是比较心理:怎么我不行?怎么我没有很多的成就?怎么我不是成功人士?怎么我没有他这么有毅力?其实这个大可不必。人生还有很多其他的维度,只要你觉得你在做的事情,不是舒适圈的那种舒心,而是真正的内心觉得踏实的话,这样的人生也挺好。比如全职家庭主妇,做的很成功的、享受这个角色的话,也是很OK的。
牛魔王:重启人生,沉淀生命 | 《创见》2020年拾集 VOL.01

地铁六号线 源深体育中心站 4口出 990米
乳山路源深路(公交站) 57米
乳山路福山路(公交站) 290米
商城路源深路(公交站) 362米
商城路福山路(公交站) 379米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