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阅读 | 快进2020年:在不确定性的生活中拥抱变化,学会改变

编辑部导言

读书,是创见者们学习的必经之路。在「创见」的各个俱乐部都有读书活动,如百宝乡读书会、1st JOB的模块一阅读等。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 2020 年,Real和「时不我待自习馆」,发起了这么一场“阅读马拉松”的活动,鼓励大家在这个信息供给和阅读习惯碎片化的时代,进行“专注”和“沉浸”长时间阅读活动。
本次活动承办单位「时不我待自习馆」的创始人Real也是「创见」·百宝乡的乡长,活动也有创见者一只桃老师的策划,同时「创见」还是合作单位。
读书成长的魅力,“亲上加亲”的关系,参与挑战赛作为这个年末的句号,吸引了不少创见者参与。创见者们在其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
系列分享第二篇,1st JOB项目四期星星和百宝乡乡民亦伦梳理了她眼中《瞬变》的要点,立下了她2021年的flag。


2020 年 12 月,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新一期的杂志封面——「2020」被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叉,下面写着:The Worst Year Ever.(这是最糟糕的一年


从开年不利,国人隔离在家,到全球疫情爆发,世界经济下滑,再到中美贸易战,实体企业和创业公司纷纷受挫,上千万的打工人面临失业狂潮……
2020 年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艰难的一年。在历经这些「黑天鹅」事件过后,我们会发现——时代里的一粒尘,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生活是充满着高度不确定性的。如果我们不拥抱变化,不去改变固有且不合时宜的思维认知与行为模式,那迎接我们的结局,好一点的,是泯然于人海中;坏一点的,就是随着时代浪潮的更迭,一个扑腾,就没了。


蔡康永说过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15 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 18 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18 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 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世间大多数的事,都是如此。
改变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如果你想去改变,却仍被感性中的「懒惰小恶魔」桎梏住,迈不出第一步,或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那么你往后将大概率,会眼睁睁错过自己人生中一个个可能性。
如果你有上述的烦恼,却苦于不知道如何改变,或是难以坚持行为模式的转变,那这本豆瓣 8.2 分的《瞬变》,一定能给你带来不少启发。
★ 友情提示:这本书作为一份高效改变的行为指南,尤其适用于“拖延症晚期患者”。


接下来,阿伦就从三个方面来拆解《瞬变》一书,并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与思考,汇总让「改变」变得高效轻松起来的 9 个方法。


01


改变很难吗?

大众对「改变」的3个常见误区


关于改变,大众对其的第一印象,就是——难以变化,难以坚持,难以短期见到成效。
古语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很多人而言,改变自己某个长期的行为习惯,本身就困难重重,更不要提个人性格,或是自身在生活工作中的固有表现。
那么这本号称能让人们有效进行自我转变的书籍,是如何看待「改变」这一行为模式(认知思维)呢?跟着阿伦一块儿一探究竟吧~

1

看似人的问题,实则情境问题


书中提及到一个非理性进食行为的实验:

定量因素为「爆好后放置了 5 天的干瘪爆米花」、「同样不知情来影院观影的群众」;变量因素为「分量不一的爆米花」,其中有一部分人拿到的是中桶爆米花,另一部分人拿到的是大桶爆米花。

最后的实验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拿到大桶的观众比拿到中桶的观众,平均多吃了 53% 的爆米花,也就是多了整整 173 卡路里的热量。
换而言之,如果我们改变情境,哪怕只是轻微的调整,比如缩小容器规格、调整工作环境等,都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正向效果。

2

看似顽固抗拒,实则方向不明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浪潮来临,我们发现我们不仅会面对着信息过载的情况,还会遇到选择过多的问题。
比如,现在要去网上超市购买牛奶,跳出来的选择琳琅满目,不仅产地上有进口和国产的区分,连脂肪含量、牛奶口味也都不尽相同。
美国曾经有个牛奶实验,实验目的是为了让美国人饮食中的饱和脂肪摄入量降低到美国农业部建议的数值,实验行为是通过让部分美国人从喝全脂牛奶,改喝脱脂牛奶。
但是很多公益宣传都不见效果。最后,他们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方法,轻而易举地扭转了美国人的饮奶行为。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就是在广告中强调,一杯全脂牛奶所含的饱和脂肪总量相当于5片培根,并现场展示了一大根盛满脂肪的管子,用以类比全牛奶所含脂肪。活动后,低脂牛奶的市场份额从18%,跃升到41%。
所以,当我们想去改变某些人的某个行为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指出明确清晰的方向,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知他人这一方向有何好处。


3

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定了很多小目标,当时心心念念想完成,但是辛苦忙完一整天的工作,下班回到家却开始葛优瘫,把那些立的 flag 都一抛脑后?
实际上,自我控制力是有限且容易耗尽的资源,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这时候,你的大脑会受到本能的驱使,让你不自觉地去做了这些行为:大睡大觉、玩游戏、刷视频等。(你有没有中枪?
很多人觉得改变很难,是因为自己懒惰,或是觉得没有急迫的需求或者强烈的动机。实际上,有时候改变很难,是因为人们在那个当下不堪重负,耗尽了「精神肌肉」的力量。
换句话说,无论是创造性思考、集中注意力、压抑本能冲动,还是面对挫折的百折不挠,都需要“精神肌肉”的支撑。它们在耗尽力量的时候,特别容易导致个体选择「放空大脑,无为而治」,所以我们要学会张弛有度。


02


改变关键三因素:

骑象人、大象、营造路径


看到这里,你可能也会发现,行为模式的转变,并不是那么难于上青天。只是改变,也是需要有策略、有方法的。
那么在这些有效改变的方法中,就不得不提最关键的三个行为因素了。它们分别是骑象人大象以及营造路径
在解释这三个概念前,阿伦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把骑象人和大象放在一起看,作为一个组合,大家的脑海里会浮现什么画面?
如果你的脑海里,浮现了如下这副图片,那证明……你的发散性思维还蛮不错的。

好了,我们不打岔,继续回归到正题上~
那两者的作用是什么?相互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骑象人:处于指导的智慧型角色,会理性思考,制定计划,指明方向。
大象:处于执行的力量型角色,会依据自己内心感受、本能反应、情绪、直觉等因素,来朝着目标前进,是提供改变的重要能量来源。

而营造路径这个概念,就更好理解了。
试问,当你驮着一个大袋包袱时,你是希望走平坦光亮的康庄大道,还是荆棘满布又幽暗无比的羊肠小道?
营造路径,就是通过调整环境,或是召集同伴,来达到改变效果的一种方法。
前者,是改变外部环境,或者创造一个更适合个体改变的环境条件;后者,是通过从众效应来影响个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
 

03


改变≠强行扭转

汇总轻松高效的改变方法


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这里就不涉及到书中案例的具体介绍,我主要会结合作者的观点以及自己的思考,来汇总有效改变的 9 个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指挥骑象人

1

找到亮点


在改变成功的案例里,分析个体有效改变的原因,找到可取之处,用以实践,并复制推广亮点。这些亮点不仅是照亮了通往改变的行动路线,也燃起了改变的希望。
这里打个比方,如果你想转行互联网去做运营,那么可以在网上搜寻一些过来人的成功转行经验贴,或是和自己身边做运营的朋友聊聊天,向她们请教成功入职的经验以及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有人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那能不能在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呢?
阿伦的观点是,可以,但是优先度没有那么高。虽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失败的案例不具备可复制的关键因素,所以只能作为参考信息之一,更建议大家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里,把学习重心放到成功案例上。

2

制定关键举措


这里需要先引入「SMART原则」,它是在工作中常常用到的一种目标管理/效率管理模型。这里的「SMART分别代表了 5 个单词的首字母:

★ Specific:在制定目标或绩效考核标准时,一定要清晰且具体,让人知道应该怎么做。
★ Measurable:指目标或者指标要是能够测量,能够给出明确判断的,比如通过数据或者前例。
★ Attainable:指在给自己或者他人确定目标的时候,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最好是努力跳一跳能够达到的。
★ Relevant:指目标与目标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性,整体都是为大目标或者大方向服务。
★ Time-bound:指截止日期,对于一个目标而言,如果没有截止期限,那么就基本等同于无效,这是拖延的天敌。

虽然「SMART 原则」,一开始主要用于制定团队或员工的工作目标与绩效,但是我们也可以运用在行为模式的改变中。
 
这里着重强调两点:一是明确要改变的方向,二是将模糊不清的目标转化成具体实在的行为。

3

指明目标


文中引入了一个「终点明信片」的概念,即描绘一个改变行为过后的目标蓝图。
 
大家可以试想下,我们为了改变付出的诸般努力,最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图景呢?可以把这副图景想象得更具象化,促使自己为了这个目标去进发,达到鼓舞人心的效果。
 
说起这里,阿伦想到一部电影,叫做《垫底辣妹》,里面的剧情就将「指明目标」这个点贯彻全程。
 
里面的女主原先是年级垫底的学渣,后面发奋图强一路考上庆应大学(日本名校,堪比国内清北)
 
其转折点,就在于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为此,她特意去了一趟庆应大学的校园,想象着自己被录取后,在这里上学的图景,并且以此为动力,不断鞭策自己,最后实现了她的逆袭奇迹。






激励大象

1

找到感觉


正所谓知难行易,很多人大道理都懂,比如熬夜玩游戏,对身体不好;要努力学习,成绩才能变好等。
人们往往对这种「正确的废话」感到免疫了,所以需要用视觉上或者体感上的冲击,来鞭策自己改变行为模式。
一句话概括,只有头脑知道,未必能改变,必须形成感觉。🤔
就比如很多人抽烟的时候,哪怕烟盒上明晃晃地标注着几个大字——吸烟有害健康,也不会有任何负疚感或者危机感。
但是当看到烟龄三十年的人,肺部漆黑无比的时候(正常人的肺部是鲜红色的),就会对其吸烟行为看到恐慌,甚至升起戒烟的念头。

2

缩小改变幅度


将看似遥不可及的大目标,拆解为一个个触手可及的小目标,分解改变的步骤,打消自己对改变的畏难情绪。
有一些人把家里弄得很邋遢,觉得把屋子打扫干净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这时候,可以先每天抽出 10 分钟的时间来整理房间,然后聚沙成塔,比如今天先整理书柜,明天整理衣橱等。

缩小改变的幅度,让改变小到可以轻松取胜的程度,就能有效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3

影响他人


这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新认同感,二是灌输成长心态。
群众一旦被影响,便会生出采取行动的力量。就比如很多人,因为对自己任职的公司,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对其企业文化、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都非常认同,那么这时候哪怕有一份更为高薪的 offer ,也不会轻易选择跳槽,而是留在原公司继续奋斗。
拥有定型心态的人,倾向于逃避挑战,不愿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而拥有成长心态的人,则恰好相反。他们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习得的,就如一万个小时原理一样,只要加以练习,就能有所提高。






营造路径

1

调整环境

 

在特定的情景环境下,其外部因素容易影响个体行为

像上文枚举的「爆米花试验」是一个案例,其实生活中处处可见这样的案例,比如有人会因为路上堵车,而导致自己情绪不好,甚至容易出现危险驾驶的行为。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调整环境的方式,使得不受欢迎的行为更难出现,甚至彻底绝迹。比如像刚刚的例子,就可以通过改变出行方式,或者调整通勤时间,来改变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2

培养习惯


人脑是一个复杂且精妙的系统,其中包含 10 亿条叫作神经元的“线路”,每一条“线路”都由突触连接起来。
每当你想要做一件事情,大脑就会发出一个信号,然后通过神经纤维链传导到你的肌肉,这样,你心中所想的行为就发生了。
当我们不断重复这样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条件反射,成为了我们的习惯。大家常常提到的「 21 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这个道理。
习惯会大大缩短“处理信号“的时间,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是行为的自动驾驶系统,形成习惯后,我们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加速完成任务。好习惯是如此,坏习惯亦是。

3

召集同伴


行为在个人层面和团体层面都是具有传染性的。心理学知识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从众效应」,就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用通俗点的意思来表达,就是跟风、随大流。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同伴的正向影响,培养认同感,以达到改变的目的。
就比如,很多考研的同学,都会寻找研友一块儿复习,并且在群里坚持打卡、分享考研进度、交流备考问题等,互相激励督促。

关于《瞬变》的读书笔记,就分享到这儿了,如果大家对文中的观点感兴趣,也推荐小伙伴们亲自捧起这本书细细读来,书中有更多案例可供参考。
这篇文章是 2020 年发布的第 12 文章(也是今年最后一篇),阿伦想「以终为始」。在这里立一些 2021 年想要做到的 flag,作为「改变」的明确目标与方向 :

1

输入+思考+输出


每天抽 30 分钟(以上)的时间阅读互联网行业的资讯与文章,结合「5W1H」的分析方法进行深度思考,从辨证角度多问问自己为什么?并在有招这类互联网社区,分享自己的思考与理解,与行业内的小伙伴多交流观点,互相学习。
每个周末认真看一份行业研报,使自己对某个行业的发展、用户画像、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btw 这里也推荐几个看研报的网站,以供大家参考:艾瑞网、极光、腾讯研究院等。(欢迎大家补充~)
每个月看 1.5 本书籍,在个人公众号「运营圈后浪」,发布 3 篇以上的原创文章(包括但不限于商业观察、运营干货、个人思考、读书笔记等主题)。

2

学习短视频运营


学习短视频运营,成为自己下一个年度的一个重要计划。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在学习新知以后,还能在持续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打磨优化。
目前的想法,是调整周末的作息时间,把周六上午睡懒觉的时间花在短视频运营的学习和实践上。
一个周末构思视频选题、撰写脚本,下一个周末录制视频,剪辑素材,以月产 2 个短视频的小目标努力。

3

多活动活动身体


由于工作性质,我需要长期对着电脑伏案工作。再加上有段时间特别忙,一到下午,颈椎就会长时间感到酸胀,严重的时候还会产生刺痛感。

所以 8 月份的时候,我去医院拍了 CT 。结果,医生言简意赅地点评了一句,「 22 岁的年龄,看颈椎却像是 30 岁的」……

这也引起了我的重视,并准备:

  • 工作日,每隔一个小时起身接水,在去茶水间的路上活动身体(尤其是颈椎);

  • 一周三次去上街舞课,趁着明年五月份课程过期前,把剩余的 50 节课上完。


 

其实还有一些计划,但是在这儿就不逐一细说了,也留点神秘感空间,万一没做到被打脸就不好意思了。

向心而行,自有所成。

再见啦,22 岁的伦伦子~


希望来年的自己,更专注、更努力。能坦诚地面对「本我」,保持内心的平和,继续积极向上,无惧风雨。


感恩生活中遇到的小确幸,希望大家都能喜乐无忧,平安顺遂。


点击蓝字 ▼ 了解更多
🌈「运营圈后浪」🌊

相关阅读:
阅读马拉松挑战赛 Vol.001
沉浸式阅读 | 一个不务正业开自习室的老板为什么要停业做公益阅读的复盘思考

– END –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
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 http://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