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海笑”除了正式工作身份外,还有很多头衔,包括专栏作家,大学兼职教授,会计学专业博士,金融法学博士后,中国注册会计师,金融分析师(CFA)等等,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同在英伦留学时,就深感其求知欲旺盛,勤学好学,可谓学富五车。然而“海笑”在国际高中座谈会上对年轻一代却说:“无论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对于社会,狭隘定义里的优秀和成功,远没有做个正常人重要!”那就让我们来分享“海笑”对“做个正常人”提出的三大核心能力之一:“阅读的素质”!
在C-sight微信号中回复“海笑”, 阅读“海笑谈”系列对培养“做个正常人”及其三种核心能力(学习,思维,阅读)的详细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见者智识文集》
“海笑谈”系列-阅读的素质(别多喝心灵鸡汤)
1.阅读是一种习惯
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有阅读习惯。比如新东方校长,留学教父,电影《中国合伙人》的原型,俞敏洪,他说自己在大学读了八百多本书,用了五年的时间。也就是4天看一本书坚持了五年。而且这种习惯坚持至今。他的合伙人王强,是他大学同宿舍的舍友,据说每个月把一半粮票换成钱买书,粮票吃完了就蹭别人的。80年代,90年代在北京中关村一带的英语培训,出国留学培训学校的小广告满电线杆都是,为什么只有新东方一家脱颖而出屹立不倒?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中国合伙人》电影里,俞敏洪的搭档王强刚回国时候发问,俞敏洪想了想说,你们这些讲课最好的老师,是我们的竞争力。王强否认说,不,这些只是技术竞争力,你本人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把俞敏洪看做一个一米多高的大树,风吹雨打屹立不倒,枝繁叶茂,但大家看不到它深深地向大地扎根。坚持阅读,就是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必修课,每天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
国外的例子仍旧是“股神”巴菲特,他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一直是全世界的投资者朝圣的地方。在2011年公司股东大会上,听众问:对于正在上学的年轻人有什么好建议,有关投资方面的。巴菲特说:“有两个,1、大量的阅读,我在9岁的时候就读完了图书馆有关财经方面的书籍,你不知道书什么时候有用,但是阅读非常的重要。2、我人生最大的投资是1951年花了100美元听了卡耐基的课程,因为买卖证券不懂和别人沟通时不行。”
大家可能想,俞敏洪是搞教育产业的,他读书多没什么稀罕。巴菲特是在成熟市场的美国所以读书指导投资有用。我们现在那么多煤老板、房老板,不读书才能当老板。且不说土豪的时代是转型期特殊时代的产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实际上土豪未必不读书。潘石屹大家知道吧,房地产届的名人。他去年出过一本杂文集的书,其中有一段我很喜欢。说:“工作时要进入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什么样的呢?应该是平静的,忘我的,在外人看来有点孤独的,但自己内心是喜悦的。而破坏这种状态,使人不能进入这种状态的情绪是浮躁、嫉妒、虚伪和仇视。”这位小潘同学接着说,“看到有一位古人说,“做每件工作都是一次祈祷!”我想这是对工作状态最确切的描述,工作的状态就应该是祈祷的状态。”
把工作置换成读书,道理同样成立。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我想用阅读替代信仰,你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但不能没有宗教情怀。用阅读中培养起来的思辨、审美的力量,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天地、自然、祖宗的敬畏。
上面举了留学教父爱读书的例子,股神爱读书的例子,地产土豪爱读书的例子。相信已经快说服大家了。再看两个整个民族的例子。
2.优秀民族的阅读习惯
如果去德国旅游,看到城市中心最豪华的建筑。那是大学而不是政府大楼。如果看到最漂亮的图书馆,那是大学图书馆。所以有人赞叹,德国是个爱读书的民族,拥有“德式阅读的力量”。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是德国人,马克思,康德,弗洛伊德。德国是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一项统计,德国哥廷根大学产生了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德堡大学培养过10位诺贝尔奖,洪堡大学曾先后出过2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慕尼黑大学拥有2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德堡大学拥有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等。我们的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呢,每年还在吹嘘攀比招进来多少个各地区的高考状元。(笑)
另外一个爱读书的地方是以色列。去年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官方公布的阅读量数据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与数量为64本的以色列相差达13倍之多。这个国土面积接近北京、人口只有北京三分之一的亚洲国家,多年来一直稳坐各类阅读量排行榜的头把交椅。犹太人热爱读书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一代传一代,也影响了全世界。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所以有个俗话说,美国人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犹太人不仅赚钱赚到了财富,还影响着美国和世界的财务决策和财富格局,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的前任主席格林斯潘,2008年上台的伯南克,去年上台的现任主席耶伦,都是犹太人。前任财政部长萨默斯,也是犹太人。以色列还被称为创新的国度,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是犹太人。以色列是美国之外拥有高科技公司最多的。
3.别多喝心灵鸡汤,人生会遇见卡喉咙的骨头。
下面聊聊读什么书。首先千万别成为喝心灵鸡汤长大的一代。因为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达,短信微博微信方便,信息变成碎片,思想变成快餐。心灵鸡汤不是没有营养,但是味精含量较高。喝多了,容易味精中毒,如果代替粮食和药材,问题就更大了。
我觉得有三类鸡汤,一种是纯粹的人造味精的鸡汤。比如我高中时候《读者文摘》。大家注意但凡我说某个不好,都不是带着极端的情绪和负面的态度说它不好,我只是说它不好的某个点、线、面。《读者文摘》有很多杜撰的小文,青春励志,人性关怀。用现在的话就是暖男、绿茶妹的风格。比如说别人打扰你,不要说“管我屁事”,要说什么?对的,说“你自己喜欢就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但实际上没什么两样。我们初中,高中时,如果上课时桌子底下偷看课外书,是要被没收的,当然大部分被没收的言情小说,武打小说。我有一次专门夹了本《读者文摘》在教科书底下,边上课边不时的偷看,被老师抓了现形。正当老师一扬手当场宣布抓到坏典型时,全教室发现这是一本《读者文摘》,瞬间我在同学们心目中地位提高几个百分点。现在的话说就是,瞬间发现我的那个ABCD的格很高。
伦敦金融城格调很高的人士也喜欢夹本书,一袭黑色风衣,蓝色牛仔裤和皮鞋,腋下夹一本新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是英范儿的标配。这是一本非常有底蕴和信息量的杂志,全球纸媒遭遇危机的时代,经济学人的全球发行量却逆势上扬,说明鸡汤太多,全世界人民急需干货、硬货来补充。大家如果看不懂(其实是我看不懂,大家肯定能看懂),或者暂时没时间看,可以浏览每期的封面和里面的插图漫画,助益对整个世界格局发展动态的了解。如果顺便看上一两段,那种理性的,思辨的,幽默的风格,也会对你大有裨益。
另一种鸡汤原本是良好的食材,但被脱离上下文背景,断章取义的抽取出来,就变成了鸡汤。回到乔布斯的例子。乔布斯有篇演讲里的名句,是他作为座右铭的一句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中文翻译也广为流传,叫做“求知若渴,大智若愚”。这句话来自是他年轻时喜欢的一个杂志封底的一句话,背景是一张清晨乡村公路的照片,透射出在不可预知的路途上,走向下一个旅程的冒险气质。可见中文翻译是被我们的文化改造过了,更贴近真实含义的翻译应该是“我行我素,孜孜不倦”,或者直白的说,“把文艺青加愣头青的理想坚持到底。”你要完整的看完乔布斯的整篇演讲,再阅读他的一两本自传,跟他的完整人生历程展开对话,才能消化吸收这句话的营养,并在不知不觉间融合到你自己的未来生活里。要不然,你就是把“求知若渴,大智若愚”当做咒语天天念,当做鸡汤天天喝,也没什么用。类似的例子是前面提到的学海无涯的例子,爱迪生的例子等。
第三类鸡汤的伪装程度更高。它是以完整的大餐形式出现的。比如比尔盖茨的书《未来之路》,他提到自己年轻出道时,把自创的软件卖给IBM,这是IBM的一个致命的错误,后来全球PC电脑操作系统被微软垄断。但书本上没有特别清楚的告诉你什么?没有详细说盖茨的妈妈是IBM的董事,在做IBM自主开发软件还是从外面买一个,在做买谁的软件的时候,盖茨妈妈有没有影响决策呢?为什么买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的软件呢?大家知道,Windows操作系统及其前身,在技术性能上都不是同时期最优越的。当然这个质疑丝毫不会动摇盖茨及微软公司的伟大。另一个小例子是巴菲特,他的自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以及《滚雪球》里面,提到他大概九岁去纽约证券交易所参观,纽交所的主席出来见面。当然后台是作为参议院的爸爸。这方面在书里同样语焉不详。当然,这也一旦不减弱巴菲特的个人天分、努力和所有的伟大情怀。
鸡汤虽有营养,但喝汤多了没吃过骨头是不行的,自己真刀真枪的人生历程中,会遇到很多卡你喉咙的骨头,到时候别拿着鸡汤的食谱找解决方案,那里没有。
所以要少灌些鸡汤,读一些长篇。莫言大家都知道,一个山东高密县农村的孩子,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代表作《生死疲劳》,创作时候还是很寂寞的,因为出于一个浮躁的时代。他那时给自己写长篇小说加油鼓劲:“长篇小说的长度、密度、难度,造成了它的庄严气象。它排斥投机取巧,它笨拙,大度。泥沙俱下,没有肉麻和精明,不需要谄媚和撒娇…尽管真正的长篇小说,知音难觅,但知音难觅是正常的,伟大的长篇小说,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那些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鬃狗一样欢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着…,与成群结队的鲨鱼,保持着足够的距离。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的时代而牺牲自己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那些根本不懂命运和苦难为何物的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少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我就要这样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我接下来也给大家灌一点鸡汤:正是因为有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定力,莫言才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如愿以偿的在北京六环外买了一套房。(笑)
4.如何选择一本长篇
高中功课紧张,在世界长篇名著的宝藏里,可能只能拾取一两本细细来读。所以选择特别重要。因为这可能影响你一辈子的世界观。我很担心,建议读长篇小说,同学和家长就买《三国演义》,《水浒传》去了。要选择一本有精神气质的小说。也就是文学评论家刘再复先生说的“贵族精神”。现在读贵族学校,培养贵族精神,不要误会了。贵族精神的对立项不是平民精神,而是奴才精神,是流氓精神,痞子精神。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雨果的《悲惨世界》等,就是嵌入了贵族精神气息,蕴涵着人世间真、善、美的伟大作品。有的家长说,里面不是有言情,有宿命,有悲观主义吗。世界上最真实的善和美,一定是精华与糟粕互现,正确与错误共生。就像营养丰富的食物,你不能从中提取了所谓有用的化学元素,制造成药片吃,来代替咀嚼品尝、消化吸收和排泄。
《三国演义》、《西游记》也是伟大的作品,但里面有江湖气(桃园三结义)、土匪气,数百年来对中国人的气质基因造成了不是太好的影响。《三国演义》里面的反面角色曹操,倒是很有贵族气质和雄才大略的人物。曾有一句话概括曹操曹孟德的文韬武略,“昼携将士破坚阵,夜接词人奏华章”。我最喜欢他的《短歌行》,曾将书法作品挂在书房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起调问天问大地,悲凉质朴大气。“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婉转凄切。结语“山不厌,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英雄情怀跃然纸上。所以说贵族气质,看的是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开拓进取,担当牺牲的精神,不是看你出身和穿戴。袁绍,袁术四世三公,是官四代,但气量狭隘,动辄迁怒于人,教子无方,骨肉相残,最后亡命天涯,徒留笑柄。
5.带点国学经典范儿
长篇小说之外,还要读一点经典国学。大家说这太艰深晦涩了。其实正好相反,过去的私塾,千百年来,从孩童启蒙就开始大量的背诵经典。去上海周庄参观明初巨富沈万山的故居,去杭州参观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故居,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点,供子弟亲戚读书的屋子宽敞明亮。这里曾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有《诗经》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现在的同学是不是只会说“想你了,睡不着”呢?《诗经》的精神气质,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说“诗无邪”。孔夫子与弟子谈《诗经》,引用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不是现在同学们只会说大白话,“你笑起来真好看,眼睛真好看,长得真白”。大家要相信背诵、熟读经典产生的化学反应,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我小时候有一次夸人,出口成章了一句“记得那时初相见,颜色如水笑如花”。后来想想哪里来的灵感,可能就是出自《诗经》的熏陶。有几年我睡眠不好,神经衰弱,吃药不管用,睡前喝牛奶不管用,后来只能自己救自己,靠的还是老祖宗留下的心灵疗程。《庄子-逍遥游》里说“偃鼠饮河,不过果腹,鹪鹩栖林,不过数枝”。带上一本《庄子》的小册子,背包云南西藏,会发现世界很大,自我很小,历史很长,生命很短。同时带上一本巨著,坐在丽江古镇的木椅上发呆,跟着伟大的心灵走进小说里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就会不经意间跳出曾经难以自拔的自我,小我。
疗伤好了之后,还是要以儒家为主。儒家提倡入世的、有为的、积极投身社会的思想,与道家的清静无为、与佛家的看破红尘看似矛盾,实则互补。分别扮演了社会的推动器,稳定器和解毒剂。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把道家比作药店,生病了去取一点,就像我刚才那样。把佛学比作杂货店,需要时随时取一点,比如我前面举的唐僧的例子。但儒家是粮食店,每天都不能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一种剪不断的情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则评论说,社会纷乱,老子一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独善其身逍遥世外,孔子领芸芸弟子驾车奔劳周游传道,不顾己身累累若丧家之犬。这就是儒者,践行着也许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理想,虽“人不堪其忧”,但是“不改其乐”。但这种执着又不偏执,不极端。讲究中庸之道,提倡仁义,孝悌,忠恕。“己之所恶,勿施于人”。最近香港恒隆集团的陈启宗、陈乐宗兄弟向哈佛大学捐款3.5亿美元,创造了哈佛历史上最高捐款额,这就是儒者之风,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儒者之风。
《创见》是由黛正(DZ)发起,由创见者(C-sighter)一起主笔的原创读书与生活笔记。让我们一起分享彼此认知世界,传承思想,创见未来的历程与感受,让每个人平等地成为自我生活的思想家!
《创见 (C-sight)》中所有文章(自然包括本文)均为笔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经允许的改编请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