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两篇文章里,素朴,这位中国文化的探索者,“中国文化小学生”,分别讲述了他对“道”的理解和对“孝”的亲身感受,本篇他又分享了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命题—“师”。
“尊师重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非常重视的一环,而一提到“师”,“传道、授业、解惑”,或是“为人师表”都是我们经常会想到的诠释。已修习儒释道多年的素朴,为我们分享了自己为师、影响其甚多的吴老师和周宏仁博士的故事,饱含了他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直到最后说到每日阅读南怀瑾南老师的著作, “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的升华。或许这些细腻的文字诗词能帮你唤醒、并重新塑造对“师道”的理解。
友情提醒,回复“613”阅读《“素朴放言”之一-中国文化小学生的告白》,回复“617”阅读《“素朴放言”之二-写给远去的母亲》。
================================
素朴放言之三:写给敬爱的老师
——一个中国文化小学生的作业
2015年3月6日 正月十六
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天是大年十六,传统观念认为,正月十五之前都是过年,是啊,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体现在风俗习惯之中,硬是划过千年而不变,历经沧桑而不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活一辈子,哪个没老师,我们天生的、最大的老师,其实是我们的父母;其次,才是求学路上的老师们;再次,是工作岗位的领导,或是探索人生奥秘的高人们;最后,芸芸众生,哪个不是老师?
接下来以很少的篇幅,试图描绘出几位老师的侧面,应当尽力,实际难符,管中窥豹,小子斗胆,诸位有知,恕罪恕罪。(鞠躬)
一、大成至圣先师
提及老师,首推夫子。中华民族何其幸甚,拥有大成至圣先师。“萬世師表,生民未有。化育蒼生,德為至尊。曲阜孔府,遊歷洗心。銀杏松柏,越古繁青。”2014 年秋,借着北京APEC蓝的恩赐,我们一家人逃离北京,前往山东旅行,其中,重要的地点就是曲阜,沿途景色优美,秋日最是迷人。古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之 美,我们是金秋十月拜圣贤之旅,途径泰安小住,登泰山而感体悟,中华文化之基石,中国文明之构建,实乃千秋之功业,何等伟大,何其平凡。
近 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堪称三千年来未有的大变局,“五四运动”以来,仁人志士救亡图存之雄心壮志,未料想把中国文化的根基挖得几空; 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会当击水三千里,赶英超美在此时,以此心态着力推动国家民族自理自强,未料想一个文化大革命,彻底断送了中国文化最后的根基,在 此过程中,首先遭难的就是这位中国文化的大导师—-孔夫子。孔夫子生前不得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贡献一生,去世后一千多年,仍然 遭到批判,可见圣人之难,难于上青天。
甲午•教師節 素樸
授業實難得,
傳道虛幾人。
解惑攻利祿,
師道退惟危。
这首写于去年的教师节,并非站着说话不腰疼,当今的中国,师道几乎荡然无存了,我曾经在西安交通大学留校当过四年的大学辅导员,当时也有人称我为老师,实在是惭愧之极,深恐误人子弟。传道怎么传?自己已无道,传什么给学生?授业能够本份,在当今中国已经是难得了,还能要求老师什么呢?解惑吗?恐怕老师的惑更多吧?教师待遇问题,高考指挥棒问题,行政管理压制教育本质问题等等,“登山泰山看世界,惑来犹增三千条。”以上是师道面临的现实问题,实在是怪不得从事教育的老师们,在此表明,老师们辛苦了。
如此看来,更加觉得孔夫子之伟大,朋友们若能反复研习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时间久了,配合社会经验,自然可以逐渐看见生动活泼的孔夫子形象,被历代政权乃至学术界所曲解的孔子学问,应当可以转回来,恢复其自身的灿烂光辉,就看诸位自身的造化了。
孔廟遊記 素樸
立身聖地氣悠深,
樓台碑林通古今。
學識一路知無盡,
道統千宗規做人。
中国历史千百年来,只有两个世家得长盛不衰,历代人才辈出,其一就是孔子世家。学海无涯,归根结底,学会做人,做什么人呢?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者爱人。站在孔庙庄严肃穆的环境,体会上通先贤的深远,孔子世家立起来的根本还是文化的力量,厚德载物,传承千秋。
孔府題記 素樸
生前身後幾多憂,
德為至尊萬世秋。
杏壇猶存果天下,
大成亘古僅一人。
孔夫子之所谓为圣人,大而化之谓之圣,担起来天下人的烦恼,对内征服了自己,古今中外的圣人们,莫不如此。
二、人到无求品自高
我是交大的学生,曾经是,希望永远是,在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学习、工作了十六年,人生最宝贵的年轻时光,有幸在交大度过,遇到那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三生有幸!
上海交大 素樸
静谧幽深闹市藏,
如夢歲月隱窗前。
松柏長青人未老,
秋風安逸迎故人。
2014年11月底,我又一次回到了上海,回到了母校,徐家汇依然繁华,上海的地铁早已四通八达,而交大的庙门,依然肃穆庄严,无语诉说着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在交大众多老师当中,最为打动我,让人无话可说的是我的硕士导师—-吴智铭教授。吴老师是我国自动化领域重要的学者之一,上海交大自动化系成为全国最好的专业,吴老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学术成就不用多谈,这里的重点是吴老师的朴实无华,发奋忘食,以及与世无争。
2011 年7月,上海正值梅雨季节刚过的酷暑之中,在浩然高科大厦14楼CIMS实验室,只见一位老人穿着到处是洞的破T恤衫,在电脑前安静地看着论文,而谁能想 到,吴老师当年可是赫赫有名的交大四大帅哥公子之一?当天下午,吴老师带着我去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建议上海市开展存储产业研究,原以为天气酷热,老师会 打车前往,没有想到,吴老师诺大年纪,却坚持步行来回,结果是我当晚中暑了,第二天无力起床,而老师却没事照常工作。从那以后,我深刻理解了老一辈知识分 子在生活上的简朴,在事业上的认真。后来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吴老师这些优秀品质时刻在提醒着、鞭策着我,不敢或忘。
后来,吴老师退休了,不过,他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准时出现在实验室,图书馆以及食堂,变化的是头发更加白了,而不变的是那颗对学问热爱的心。
吴老师的与世无争也是让人感动,执教五十年,桃李满天下,基本上看不到吴老师发火,这份内在的宁静和安详,充满了崇高的力量,高度的智慧,人生的道理,让我佩服不已。
素樸:“世俗碌碌,修心為要,做人其次,再次做事。心平氣和,自己調整好內部,推廣至外,無論人際關係還是處理事物,均會大有裨益。古人終生為之努力,修身養性,希望朋友們謹記。多一個平和的人,社會就多一分和諧。”
三、信息时代铺路人
另 一位对我影响至深至远的老师是周宏仁博士,他是国家信息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乃至于全球信息化最为知名的学者,堪称中国信息化的铺路人,对我而言,周 博士既是我的博士导师,同时又是我的领导,坐在北京正午的阳光下,此时此刻,正如周博士当年对我的指导和关心,光明柔和,意境深远。
晚聚路途有感 素朴
广元西望进番禺,
虹桥北架入泰安。
兴国南接引高邮,
武康北连到湖南。
初看这首诗,朋友们一定会觉得不知所云,摸不着边界,其实,这首诗写的是从上海交大到上海市信息委互联网中心的道路名称,连贯而成,没有任何的文学意义,有的只是曾经的岁月与人生。
2003 年初,听说单位即将迎来新的领导—-周宏仁博士,大家都非常期待,周博士是位名人,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他曾经个人荣获两项大奖,此后,作为第一批 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参与了中国信息时代构建的重大基础性顶层设计工作,90年代初,远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工作,为全球信息化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 献;2003年退休后,主持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工作,多次向国家领导人进行信息化政策建议,周博士作为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成了我的直接领 导,真是三生有幸。2004年,周博士兼任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导师,而我又考回本校本系,戏剧性的是,周博士既是我的领导,又是我的博士导师。
感謝導師周宏仁博士 素樸
常憶初識導師時,未料十年一揮間。
心懷全球信息化,取道海內盡策言。
勤勉踏實堪格物,功名利祿置後邊。
嚴謹治學根基厚,世事洞明國士賢。
遙祝身心安適久,師恩銘記內心間。
印 象深刻的是,周博士诺大年纪,往返于北京上海之间,不断推动国家信息化的发展,试图对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完成构建,此其一;曾经的我,对于工作有所懈怠,一 天下午,周博士对我说:“胡锦涛主席一天工作八小时可以做多少事情,你的一天八小时可以做几件事情?胡主席是人,你也是人。”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 第三,由于单位内部人事斗争,周博士只好放弃上海信息化的工作,在最后一次员工大会上,周博士只说了对不起大家,个中隐情,无须辩解。
借調從前 素樸
閒話旁聞億當年,借調信息委從前。
深謝導師林蔭護,兼顧博士與機關。
憑勢幸獲志奮領,留英創業碩士攻。
八載悠忽如昨日,不見當年猛少年。
也 是受益于周博士学生之美誉,2006年,有幸借调在上海市信息委社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处工作,印象当中,常常独自加班至深夜,在学业和工作两边疲于奔 命,至今想起,感慨万千。幸运的是,获得了英国政府志奋领奖学金,从而开始了另外一段至关重要的人生经历,归根结底,还是感恩周博士之力,所谓大树底下好 乘凉,恭祝周博士身体健康!
四、跨越千年传灯人
感谢南怀瑾老师!十多年来,我每天阅读南老师的述着,先从《论语别裁》开始,数年后《老子他说》,直至《金刚经说什么》,恰好按照 “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的顺序不断深入,通过南老师的述着,让我对于 孔子、老子、释迦等圣贤不再陌生,同时也改变了我的气质、了解了人性以及提升了境界。
仿佛命中注定,中国文化上至周公,传至孔子,一直延续至清末,中国文化遭遇断根的危机,上天安排了南怀瑾老师出现世间,延续中国文化之命脉,传承中国文化之明灯。也许,几百年以后,中国历史上会留下南老师重要的一页。
仿 佛追星一般,我把台湾老古出版社关于南老师的书全部看完了,有些书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他的尊尊教诲,不时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润微细无声,指 导着我的工作和生活,指引着人生的方向。在此前的报告里,我已经写了关于学习南老师著作的一些体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元宵佳节 素朴
花舞世间三月天,
春风月满人团圆。
轻歌换境入云际,
烂漫童心出阳关。
这 首写于3月5日元宵佳节,团圆之夜,北京的夜空,烟花漫天,风尘仆仆的我,从成都飞回家中,举家欢庆。今年的春节较往年晚,已经春意盎然,仍在春节当中, 真是喜庆处处,人人欢心了。回想南老师逝去的日子,三年前的中秋月圆之夜,想必南老师已经换了环境,飘入云际,不变的是,南老师常自诩老顽童,童心不变。 (顶礼南师)
中国文化的力量,通过南老师的书,潜移默化,不知教育了多少中国人,而这仅仅是开始。写到这里,似有千言万语,难以表述清晰。对于我而言,四十二岁的年龄,积累了一些学习和工作经验,不知不觉的,进入了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未来去向何方,此生如何度过?每每想到这些,真不知如何说起。想必朋友们大多数也是如此吧。可是,想想这些敬爱的老师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努力吗?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老师们做得难道不够好吗?显然不是,对吧?
编辑| 菡萏 桌子
图片| 素朴
校对| 菡萏
排版| 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