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愿意做小: 不是每一个事业都需要做大做多,有些事业就适合”小而美”,事业有不同种存在(今天讲到,公益-社会-商业的连续带;每个行业有领导者,也有长尾的独特者),浮华的创业评价体系千万种,抵不过你内心最爱的那个事业最初的样子。
③ 看到“不愿意”:我们把价值链里的愿意支付连在一起,但生意是动态的,每个愿意与不愿意是你的利益相关方内在同时不停存在 trade-off。但我们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也就是设计一种利益相关体企业关系,游戏准则),能否把“不愿意”也放到计算逻辑里面,然后看看这个事业的各方(如果用5力模型的话)是否在你设计的这个公司下,能够各自都利益更平衡。我今天举了”在行”的例子,一个平台需要让供需一直平衡,也要让供需的利益点在自己本身,与在平台上与别人交换权益都获得平衡。所以企业家很厉害,在创造“发明”,发明一种交换模式,让本来矛盾的利益相关体,可以因为这个企业的存在而合作在一起。
⑤ 核心资源:商业画布里面的“价值诉求”与“核心资源”与“合作方”其实都是连接的,你到底长期凭借什么来独树一帜呢?(每个创业团队都说自己有行业经验、厉害,其实不算什么,今天三家介绍团队其实都是有相关行业背景的,放在一起就不稀奇了)你有什么是别人砸钱砸人都没有办法复制的东西嘛?没有好爸爸好妈妈,可以去一个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干爸干妈”嘛?认准核心竞争力与资源积累方向很重要,因为认定之后,就要靠时间与阅历去积累,因为这样的“匠心”才是别人很难复制的,不是来个大佬砸钱砸人能办到的事情。
对于此次活动感觉组织的很有章法,效率很高。每个环节都没有浪费大家的时间。两位主持也很好串联全程。 我感觉 Daisy 组织的创见,比较注重实战,能够让大家感受到“打仗”是怎么一回事。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如果有空,大家可以仔细研究一下 Daisy 和主持人的发言,还有 PPT。都是很有用的干货。 因为听 BOSS 说,后续会有同学换位以自己的视角看如何操作我们分享的项目。那我这里可以给大家share一下我们的战略做参考: ① 对于电子积点+电子优惠券—电子积分—电子储值卡 这一个系列的演进都存在“积”和“兑换”两个过程。只积不换没有意义,只要兑换不管是物换物、物换钱、钱换物、钱换钱都是支付,只不过物品不一样而已,可以参考:coco N 个点换一杯奶茶;某些餐饮:满 XX 元还代金券 XX 元一张;消费满 XX 元返现10元。 手机+电子化的积分兑换就是移动支付,手机+电子化的会员储值就是移动金融的部分概念了;了解星巴克、银行和一些金融保险的朋友可以看看,本质是一样的。 电子积点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涉入这个领域。 ② 积点卡的电子化,包括后续会员卡的电子化,其实本质是用电子化的方式替代实体卡片。 目前银联,三大运营商都在酝酿和储备未来的虚拟卡。 其实现在微信、支付宝都已经做到了,包括网银。只不过很多大众还存在说手机支付是否安全。还有各类超市的会员卡是否方便用户携带。 ③ 有关未来拓展的问题,我觉得可以请大家从几个方面考虑:产品功能是否薄弱?已有的 POS 或者其他系统是不是竞争对手?大系统要来怎么办? 我的想法是:只电子积点太简单,而且没必要做硬件。只要有硬件,公司资产就变重。硬件放在店家,能够积点(保证是你来了,你积点,而不是别人)能够跳转到微信、支付宝付款。 那么这种应用场景是不是就能更多? 功能是武器,其他推广要靠渠道和人。不同人做同一个项目,资源和方法的变化会有不同。 我只能说,目前中国最大的几家 POS 厂商,包括集成商都是我们曾经很好的合作伙伴。另外大众点评,美团这类网站的人员也可以合作。 对于大众点评和支付宝如果做了会怎样,我在会上分享给大家观点,另外两位女生也分享过。那么除了这些以外,作为大体量公司,想灵活转变比较困难。开始看电子积点是个很小的东西,想面面俱到也是很难的,而且大公司的定位在大众心里很难改变。开始的布局和圈地很重要。对于 POS 机,点评网这些厂家和我们之间关系,比较喜欢当年就职的一家公司的说法“友商”。 我看也有朋友提出,不是说免费就一定有人用。 这个说法我很认同,产品一定是能够解决问题或者带来价值的才有生存空间。用户要的其实不是便宜,而是占便宜。 最后分享给大家一句,曾经是中国智能卡行业龙头老大的一位前辈说过的话:有卡的地方就有钱。
百宝乡成员 一只桃:
① 创业是一件很理性的事情,你必须想明白商业模式、营收、财务、团队……林林总总的事情。可是同时这又得有感性的一面在内。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你必须发自内心的喜欢它、想要它,才能做好它。 ② 这次活动各个环节中“时间控制”这一点我是认为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考量演讲者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表述能力,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不能简单得说明一个商业模式,那就是还没有想明白它。 ③ 我非常喜欢窝家饭盒。 首先,身为一个产品经理,我相信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一定能够找到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 其次,作为一个前世界 500 强盒饭公司的员工,我也深知 食堂/团餐/外卖等就餐模式中存在着的多油多盐、饭菜热度、口感、时间控制等一系列问题。家庭厨房小锅菜以及同社区生活半径内配送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再然后,仔细分析这个问题的话,现在很多 年轻人/白领 不开伙的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忙到深更半夜或是不会做,而是一天工作结束到家,如果再要动手“买淘烧”,真的吃上饭会非常晚,时间精力的投入-产出比太低。 另一方面,阿姨妈妈们在煮一餐饭的同时,顺手多加一个人的量,又能给家用带来一定量的补贴。“共享经济”中释放社会富余 资源/劳动力 从而产生价值这个命题已经多次被证实了。 综上,我认为窝家饭盒这个模式非常行得通。接下来,需要的就是在运营和推广上的功夫,以及资本方的一点点耐心了。在这个项目上也非常希望和 @real 老师有更深一步的讨论。
编辑 | 一只桃
图片 | 哈哈
校对 | 菡萏
排版 | 一只桃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