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童话】之“荣格的显微镜:“看见”你心中的小小人”主题工作坊活动回顾

 

石头奶奶  导言

听过美国荣格分析师约翰·毕比(John Beebe)的Lecture,暑假石头爷爷看了绿野仙踪,发现了我们从小就看的一些童话题材里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心灵成长的故事,于是大家决定尝试从心理学视角解读经典的童话作品,帮助大家趣味性的将心理学理论带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心灵童话】系列工作坊创办的初衷。11月19日下午@阅读隧道,在石头村全体志愿者和活动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期工作坊顺利开展。尽管环境有些嘈杂,话题有些高冷,时间有些冗长,但看到大家仍坚持到夜幕降临,甚至还期待下一期工作坊快快到来,我们觉得非常欣慰,也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信心和期待。

最初选择“原型”这个题目,并打算以《绿野仙踪》作为切入点,大家还有些担心。因为原型这个话题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远,如果缺少类型心理学基础,短短几个小时的介绍可能会让大家一头雾水,摸不到头脑。因此,为了尽量深入浅出的带大家进入原型世界,我们安排了很多看似“不重要”的热身环节,希望大家可以理解。工作坊中,石头爷爷把艰深的荣格心理学和原型理论用尽量贴近生活的形式介绍给大家,让大家逐渐感受到原型这个看似极度高冷的题目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由于时间限制,本次工作坊中只涉及到了英雄、父母、圣童、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四个主要原型,但它们却非常重要,它们贯穿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扮演重要角色。具体进入到每一个原型,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着对应的典型情境和表现,当我们能够逐渐有意识地敏感觉察到自己在这些典型情境中的表现方式和心理状态时,我们便瞬时与原型世界对接了。同时,石头爷爷反复提到,我们对原型在自己身上的感受力需要逐渐培养。

本次工作坊只是配合《绿野仙踪》这部电影对荣格原型理论进行一个初步介绍,希望可以为大家种下一颗“原型”的种子。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再碰到和原型相合的典型情境和心理状态的时候,可以带着这样一种意识,知道荣格心理学中曾经提出过很有营养的视角,让我们洞悉自己当前发生了什么以及正处在的状态,那么这颗种子就会慢慢开始生根发芽。

石头村村民

集体回顾感言

第一环节

热身与入境

By 阿巫 & 向日葵

破冰——告诉我们你的精灵名

绿野仙踪里出现了许多意象,从桃乐丝到奥兹大法师,破冰环节里,每个人的精灵名都被藏在各个意向之下并被分组,参与者挨个翻牌选出下一位自我介绍者。简单的环节,将大家串联起来,帮助大家更关注其他人。各种风格的精灵名代表大家不同的自我认知,我们由此听了很多故事,也感受到不尽相同的原因所指向的相似期待——接触不同视角,懂得如何了解自己并与这个世界、与自己更好相处。这是一个意犹未尽的开头。

每个人心中的小小人

破冰之后,大家彼此都熟悉起来,石头爷爷给大家播放了《头脑特工队》的片段,在小主人公Riley的大脑里住着5个小小人,它们分别是乐乐、忧忧、怕怕、厌厌和怒怒:

乐乐(Joy):总想逗你开心的角色,遇到困难口头禅是“我能搞定”。

忧忧(Sadness):一上操作台就会让你感觉瞬间悲从中来。

怕怕(Fear):提醒你远离危险的角色。

厌厌(Disgust):使你的身心免遭“毒害”。

怒怒(Anger):引爆你内心的火山。

他们是大脑的指挥官,当某个小人“指挥”大脑时,Riley就会表现出相应的情绪。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都住着这样的小小人,他们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我们却很少去感受他们的存在。此刻,请闭上眼感受下,你内心的小小人现在是怎样的呢?

让内心安静下来的食物冥想

在进入原型世界前,石头奶奶带大家做了一次食物冥想,希望大家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体会不一样的一种当下。奶奶让大家闭上眼睛,在每个人手中放了一粒葡萄干,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于手里那个小小的东西。奶奶提示大家不要急于食用,先用手感受下它的形状、重量,闻一闻它的味道,再慢慢放到舌尖,最后咀嚼它。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去感受这粒葡萄所沐浴过的阳光,吸收过的水分,会觉得它的味道比平时更甜,发自内心的感谢我们可以享用这样的美味。食物冥想时,我们的注意力都在葡萄干上,很容易专注,也容易安静下来。而接下来的原型世界,需要我们保持这样内心安静的状态,和用心去感受。

我常感到无法管理自己的专注度,以前甚至想要锻炼出耳听八方的超能力。安静、专注是怎样的?当闭上双眼,试着屏蔽周遭、暂停思考、集中注意力与呼吸,做到这很难。后续几分钟里,努力跟着石头奶奶的引领,去感受掌心那个微弱的重量,睁眼观察翡翠绿的褶皱,用舌尖去感受凹凸不平的表面,再被突然强袭的甜味刺激一阵…这体验很微妙,既陌生又熟悉。脑海中想到的是“我此刻正在吃一颗葡萄干”,简单又清晰的一个事被我意识到了。

第二环节

欢迎走进原型的世界

By向日葵 & 阿彦 & 石头爷爷

 什么是原型?

原型是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因为是集体潜意识,石头爷爷说原型比较难用语言讲明白,你可以近似理解成原型是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里被高度抽象出来的东西,它在高高的天空,当我们表现出某种非理性的情绪反应时,可能就是被原型“附体”了。你可以尝试听着巴赫的G弦咏叹调,然后看着上面这张图,去感受一下我们被抽象出来的原型到底是什么样的?

英雄原型

英雄原型是一种自我认同的原型角色你可以在脑海里搜索下,你心中的英雄是谁?提到英雄,脑海里会出现哪些意象?我相信每个人心中的那个英雄形象可能有有所不同,工作坊中,有的人说是蜘蛛侠,有的人说是清洁工人,但当英雄原型“附体”时,每个人的感受却都非常相似。当感受到英雄原型时,人们会出现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表现:

举个英雄原型的例子:工作坊中,炸糕分享说,他认为自己不擅长演讲,但在团队项目展示时,他看到站在上面演讲的人还不给力,此时他内心有个冲动,他得上,他得把队友没讲明白的地方讲明白!在这样的情绪作用下,炸糕上场做了演讲,这就是炸糕的英雄时刻。

父母原型

通过石头爷爷的讲解,大家了解到,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父亲或小母亲”,当我们和家人、朋友或同事相处时,在特定的情境出现下,我们心中的父母原型会被激活,这时我们对于他人来说就暂时变成了父母的角色,我们帮朋友排忧解难,帮闺蜜解决情感困惑,帮同事处理工作难题。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忽然变得“无私”起来,觉得自己有很多好东西来支持照顾别人,而自己又始终乐在其中,此时我们就被父母原型“附体”了,并表现出(包括但不限于)下列特征:

 此外,大家还了解到,原来不同类型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照顾他人,比如有些人经常和同伴分享衣食住行的实用信息,有些人愿意和他人大量分享新鲜事情、开脑洞,而有些人习惯为别人制定计划和行动方案…这些其实都是在无意识地扮演心中的父母角色。

阿尼玛/阿尼姆斯原型

当石头爷爷解释我们还有这样的原型时,我们都很感到很好奇,什么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原来,在男人伟岸的身躯里,其实生存着足够阴柔的女性原型意象,荣格把她叫做“阿尼玛(anima)” ,在拉丁文当中是“灵魂”的意思;同样,在女人娇柔的灵魂中,也隐藏着属于她们的那个男性原型意象:阿尼姆斯(animus),在拉丁文当中是“精神”的意思。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构建男人和女人心灵结构的最根本的基材。意识自我与身体拥有同样的表征。男人将心理结构当中的意识自我认同为阳性,他的阴性的一面变成了无意识,变成了内在的阿尼玛意象。女人之所以是女人,是因为她的意识自我认同为女性,而她的阳性的一面变成了无意识,变成了内在的阿尼姆斯意象。看上去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比较难以理解,其实只要清楚我们本质上的雌雄同体就能很好的解释,一个是显现的,一个是潜在的。

工作坊中,石头爷爷还分别介绍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各自的发展阶段,对照下面两张图,你的阿尼玛/阿尼姆斯发展到哪个阶段了呢?

具体地说,最初阶段的阿尼玛形象,是从母亲形象上发展而来的肉体阿尼玛。受这个阶段的阿尼玛的刺激,我们会有想要被肉体的阿尼玛拥抱;下一个阶段是浪漫的阿尼玛,这一阶段的男性一心追求浪漫的恋爱,这个阶段的阿尼玛形象就像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清纯的女性形象;第三个是精神上(spiritual)的阿尼玛,有着“帮助、赈济或想要保护世界和地球”的精神,男性容易喜欢上圣母玛丽亚等女神形象;第四阶段是智慧的阿尼玛,是睿智的形象。到了这一阶段,虽然说是阿尼玛,但作为女性的特征已经不是很明显。

同样,阿尼姆斯的发展可以分为力量、行为、语言、意义四个阶段。女性内心萌生的理想男性形象的第一阶段,是像运动员或故事中的英雄一样,有着强壮的身体和敏捷特性的男性;下一个成长阶段中,男性形象变化为有行动力,也就是实践能力的形象;第三阶段,女性会被那些能够明确地描述事物,或者有魅力的语言所吸引;而第四阶段,意义的力量,女性能够感受哪个阶段的领导能力的魅力,取决于那时女性心中的阿尼姆斯形象。

第三环节

互动与分享——从原型到生活

By 星因

原型看似缥缈不可及,实则如烙印般深刻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如同本能一般。不同于富有个人特色的“情结”,原型源自于集体潜意识,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它会带来强烈的,非理性的情绪反应,每个人都会受其影响——只是往往在不经意间忽视了。

英雄、父母、圣童、阿尼玛/阿尼姆斯,作为荣格原型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四种类型,常常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中显现出来。面对艰难险阻时的义无反顾,在他人受难时的慷慨帮助,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现实的无力感的交织,又或是对灵魂与意义的追求……也许激发原型的情境各有不同,但在那一刻,我们都能体会到原型对自身的“作用力”。

绿野仙踪中的狮子,嚷着自己是森林之王,却被桃乐丝打了一下鼻子,就哇哇大哭起来,就如荣格所描述的“圣童”一般,“有希望,却最终不可靠”。而相比被狮子吓到的铁樵夫与稻草人,桃乐丝却鼓起勇气上前,指责狮子欺负弱小。那一刻,犹如英雄“附体”。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当我们还沉浸在石头爷爷带领的“原型之旅”时,窗外已是一片漆黑。些许疑问,些许困惑,等待石头爷爷在下一场工作坊中,一一解答。

参与者精彩感悟

感悟一

谢谢石头爷爷奶奶今天的分享,配合得太赞了。也感谢石头村志愿者们精心的组织安排。今天特别有感触的是石头爷爷最后关于“是不是一定要按照英雄父母圣童阿尼玛顺序来发展”的回答,让我突然明白,我的自我评价低很可能与英雄那个阶段没发展好有关系。虽然阿尼玛那部分没能完全理解,但我也不是非得现在要一个答案,准备带着这颗种子继续前行了。

感悟二

我是第一次参加创见的活动,这个活动的内容可以挖掘到大家内心的想法,给自己有所帮助,我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曾经偶尔的自己其实就是石头爷爷昨天说到的各类型的某个原型,之前没有明白的自己突然被剖析出来,就是好像很可惜刚有感觉就结束了,还没有更深入的一些交流,或者时间不允许吧,所以还是很期待下次可以有同类型的活动可以参与进来。

特别鸣谢

最后,感谢所有报名参与本次石头村活动的小伙伴们,特别是耐心的参与到夜幕降临的你们。因为你们的友善、包容、开放和勇敢表达真实自我的态度使得这期高冷抽象的话题讨论成为可能,并变得有自我成长的温度。

特别感谢我们场地的提供方——阅读隧道(欧那咖啡)的支持,老板娘最后也加入我们,津津有味的在一旁听着,很有爱。虽然我们推延了一个小时,店员也没有催促和计较,O(∩_∩)O谢谢。

我们的线下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石头村小伙伴带领大家对内探索与思考并未停下来。对于原型的感受需要用心积累,欢迎对探索自我感兴趣的朋友一起与我们阅读和成长,并关注接下来的【心灵童话】系列工作坊。以下书籍分享给对原型理论感兴趣的小伙伴:

 美国资深荣格心理分析师John Beebe

《类型与原型》

风靡世界的MBTI性格类型测试其实远比你想象的有深度,它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深刻的心理学干货吗?

性格类型发源于荣格心理学理论,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其实荣格心理学的精髓是“原型”。那么,“类型”与“原型”有什么深入的内在联系呢?能为我们的深度心理成长提供什么深刻洞见呢?

美国资深荣格心理分析师John Beebe《类型与原型》这本专著将为你深度解密。

《类型与原型》可以通过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官方微店购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g1MzQ5NA==&mid=2650886911&idx=2&sn=ce51ee284e6f52e20316e24ffebc5474&mpshare=1&scene=1&srcid=1209DZbmViZHLJuEZzP2hens#rd

编辑|石头奶奶

排版|向日葵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