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玉导言:
当走出校门的时候,我总感觉知识不够用,然后彷徨、焦虑,不但要面临来自外界的压力,还要和不断自我否定的内心“小小人”作斗争。我有时候又怀疑是不是学校或者家庭没有把我需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交给我,以至于我无法做出独立的判断并应付源源不断的麻烦。
但随着被迫进行的深入思考,我越来越发现,我身处的社会,不是用一种方法就可以解开的方程式,它是一个不断因式分解的过程,需要一点耐心和技巧,归因和溯源一些简单的、我自己早已做出判断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输入再输出的过程。
但有些时候,内外沟通的渠道会受到一点阻碍,比如我不会表达,或者我对别人存着很深的戒心,阻止自己表达,客观上都造成了无法靠近本可以惺惺相惜的人海中的另一个自己,在具体的方法论上,也许本文可以给带来一些参考。
本篇文章是作者阅读《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后的一些感想。《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是由林崇德教授领衔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项目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之一,主要从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实证调查研究、现行课标研究、教育实践探索等角度系统化地展开对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分析。之所以要耗费这么多资源去研究核心素养体系源于当下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时代的来临,各国教育改革都无法规避一个重要问题,21世纪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的社会?于是很多国家都把培养21世纪核心素养作为国家发展的前瞻性战略问题,提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核心素养框架。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展开。
只关心教育的起跑线,不关心教育的终点;
只关心是否跑得快,不关心是否需要慢走和休息;
只关心可视、可量化的结果,不关心不可视、不可量化的结果;
只关心和成绩有关的、有用的学习,不关心和成绩无关的、无用的学习;
只关心孩子作为学习的人,不关心孩子作为完整的人……
这样的教育产出了什么结果呢?会考试的机器,会比赛的奥数小达人,校园小霸王,玻璃心人,抑郁症患者等等。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我们鲜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为什么自杀率越来越高?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出了什么问题吗?
是的,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理念早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我们需要崭新的教育理念——21世纪核心素养。当下,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21世纪核心素养是指:一个学生为成功融入未来社会,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如下表:
从以上两张表中可以看出,各国和地区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都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以终生学习和发展为主轴,面向未来。从受关注的指标排名来看,沟通交流占100%、信息技术素养占92%、团队合作占85%、母语能力占77%、独立自主占62%、学会学习占54%。接下来,我们将这些高频率指标的内容分成三大类下和家长分享,分别是面向自己的内容指标,面向他人的内容指标,面向社会的内容指标。
1
面向自己(指标内容——独立自主、自我管理)
独立自主、自我管理这两项内容指标在国际研究出现的频率分别为62%和54%,说明大部分的国家是很关注学生自主发展的,也非常重视这一块的发展。而这两项内容在我国教育中却有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从而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空心病资优生。
现象:空心病资优生
先来看看空心病群体特征:他们从小就是资优生,是别人眼里的好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调查显示: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没有为学生的价值观探索提供机会,高校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培养导致价值观单一化,所以中国学生整个成长历程中要不就习惯依赖外界标准答案,要不就被外界单一价值观的框架框死。总之,中国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不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是自己擅长的,什么对自己最重要。于是,当外界与自我冲突时,就迷茫了,就不知如何往下走了,就“空心”了。
空心病是中国特色的时代病,“空心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依然还有很多父母在将孩子推向空心病的边缘,过于强调学习、考试的同时,还强迫孩子依赖自己,剥夺孩子独立的机会。同时,有些父母自己本身也是精致利己主义者,没让孩子看到一个人怎么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所以,要想孩子独立自主、有尊严、有价值的成长,父母首先要从自己身上“开刀”,革新自己陈旧的理念,自己先成为一个有价值有追求的人;其次,为孩子提供丰富探索自我的环境,引导孩子去探究,去感受,去发现我是谁,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给他们机会独立地去做决策,让其慢慢养成独立思考,自己做主的习惯。

2
面向他人(指标内容——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两项内容指标在国际研究出现的频率分别为100%、85%,几乎是所有国际组织、各国及地区都重视是核心素养。
现象:新一代男友力!
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这两项能力都面向他人,可以是亲人、朋友、同事和爱人。在工作中强调沟通、合作是早为人知的事,今天我们就不多言了。今天我们来说说对每个人幸福至关重要的爱人。众所周知,女性比男性天生更擅长沟通交流,更赋有同理心,男性在这方面相对于女性会欠缺一些,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女性朋友抱怨男友木讷,不懂女生心理,不会说话等,其实就是不会沟通交流啊。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词“男友力”,受到女性的热捧,意思是指作为男友的魅力,形容男性体贴、暖心、霸道的男人气质。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对男友的特质期待已经有所变化,不再是霸道总裁型、很man才吸引人,最吸引人的特质是体贴、暖心。如何做到体贴、暖心有很多方面,举几个大家认同的例子:谈论你感兴趣的话题,毫不吝啬的对你赞美和鼓励,做你安静的倾听者,讲笑话就算不好笑也会笑。这些表现不就是会沟通,会交流嘛。
我们除了希望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职场中做一个好员工,好老板,我们还希望他在自己的家庭能做一个好老公、好爸爸。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不能只关注眼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他未来获取幸福能力的培养,比如,沟通交流能力,同理心等。这些能力的获得比他考试得100分还重要多。
3
面向社会(指标内容——学会学习、信息技术素养、创新与创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主动探究)
学会学习、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主动探究这几项内容指标在国际研究出现的频率分别为54%、92%、54%、54%、46%,可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能力也是多数国非常重视的核心素养。
现象:机器人时代的到来!
现在人类已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互联网变得无处不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开始展露锋芒,本次革命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文化,从社会到个体都带来深刻的影响。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本书中提到,许多工种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尤其是那些需要机械重复 、精准的体力工作。许多其它工种也会逐步实现自动化,因为计算能力在持续快速增强。即便是像律师、金融分析师、医生、记者、会计师、保险承保人和图书管理员等等各种不同的职业,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实现自动化,而且这一天会比大多数人的预期来得早。如下表所示:
此外,就业市场两极分化的趋势更为严重:认知性和创造性强的高收入工作机会和体力性的低收入工作机会都会增加,但是常规性和重复性的中等收入工作机会将会大幅减少。在可预见的未来 ,自动化风险较低的工作是那些需要社交技能和创造力的工作 ,尤其是在不确定状态下做出决策和提出创新思想的工作 。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专业技能、知识性技能的需求排名靠后,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技能需求了,也就是在工业4.0的时代,信息、技术更新迅速,你的知识,专业技能已经不再是核心竞争力,因为昨天学的知识技能说不定今天就淘汰了。所以在这样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唯独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主动地对信息进行有效地收集和批判性、创造性地使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系统,在变化的环境中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才能在这个时代不被机器人淘汰掉,拥有生存的主动性。
反观当下不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父母,还在拼了命的给孩子灌知识,输技能,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不是在帮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等他长大进入职场的那天,那些知识与技能可能早已被时代淘汰掉,而他不会自我学习,不会主动探究问题,面对互联网信息的轰炸却茫然无措,不知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帮助自己,更别谈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了。所以,那些沉迷于知识技能考高分的父母该醒醒了,看看未来社会的人才需要培养哪些核心素养,别再只顾着培养考试机器,因为你永远也考不过机器人。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面对未来科技的挑战,面对人机合体的新世界,我们不能再拼记忆力、逻辑运算能力,因为在未来的世界,这些能力早已被机器人Out了。在未来人工智能的世界中,我们只有更加回归人区别于机器的属性,即右脑的直觉、情感、创造等能力,清楚明白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保持人类的尊严与自信,才能引领机器人开创更美好的世界。21世纪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迎合了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当今学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当下需要父母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革新理念,聚焦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
P.S.不过,目前也许很多家长也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倾向于因材施教,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聊聊你对传统教育的看法以及如何培养健全的孩子的心得哦。
大千
教育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情商培训师,关注青少年儿童素养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中国家庭教育。
是《创见》的新朋友,与《创见》的缘分始于与小花老师在平台“在行”的相识。
编辑|竹玉
图片|任雪丹
校对|秋实
排版|秋实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