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安静的影响力 —《创见文集》十四

 

导言

2016年对于我是个“折腾年”,下半年在《创见》上没有写啥文章。但因为参与了“有为图书馆”去年初的《有为读书令》许诺,一年里算比较完整地看了11本书。1月初“百宝乡”聚会讨论组织读书活动时候,大家提到各类型“读书会”最近两年成了一股流行与时尚,联想到2016年3月受邀参与“书虫部落”的红色书声TED演讲里自己分享的读书观,觉得或许就以“读书”这个话题起步,在17年继续与大家聊起来。

春去:“安静”的影响力 – 读《原本大学微言》

2016年3月,有点突兀地走上了思南路科学会堂的大礼堂,给大家“说书”。我选了《原本大学微言》(原本:西汉戴圣所传,王阳明刻印版本,而非朱子章句本《大学章句》;大学:《礼记》第42篇,相传为曾子所著;微言:“微言大义”),以下节选这段演讲的部分内容,分享去年春天关于“读书”的一点思考:

———————————————————————

为什么要读书?

其实来做这个分享我一直是犹豫的,过去几年里我已经不再习惯镁光灯,大舞台,给几百个人上课的模式,用TED的方式读书,我持保留意见。因为读书于我是一份“安静”,如果你我要交流一本书,我想我们应该在平行的距离,面对面,心对心,一对一,或者就是几个人,说说一本书带给每个人各自的味道。

读书是为了获得书里的知识嘛?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你要什么知识,问一下电脑,TA就能如数家珍的告诉你,那么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读书,给我们一个空间(Space),下载(Loading),管理与释放自己的情绪,拥有一份与自己相处的安静(Peace),与千百年前的贤达安静的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人生对话。

(图为参加“创见-石头村”非暴力沟通工作坊时自己在墙上的“涂鸦”)

或许别人“说书”会分享很多书中知识,我只想聊几句这本书带给我个人的一份力量,关于“安静”二字。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来与大家分享呢?

记得读这本书是从2014年9月到2015年春节前,是我发起“创见”社群最初的半年,对我如今的人生修行影响很大;读完之后我推荐了创见-1stJOB项目的参与者读,推荐给了在果壳平台“在行”上找我的学员读,让大家至少读一下这本书的第一章《开宗明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个相对多元宽泛的理解。一年多来,因此翻开这本书的人累计有70多位,我也收到了很多人分享的读书心得与反馈。

首先,选择这本书并不是崇拜南怀瑾,也不想“兜售”国学,而是说如何用审辨性的思维去看待中国文化。

1.从认知角度来讲,我之前接触的70多位学员多数没有文学与国学基础,但这本书第一章至少能读懂并都有自身感悟,因为这书讲解中国文化很白话通俗,以“经史互参”的方式(古文哲思的精妙与历史故事配合),让人容易理解。

2.通常我们提到儒家《大学》,估计多数就记住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或者只知道“止于至善”这四个字。从小到大背古文背诗(我女儿读初中就每天背默,反复背默考),老师从没有告诉过我们中国文化的“全局观”,没有推荐你去看看各版本的《中国思想史》,我们从小教育里没有这门课,更没有“哲学”这门课。

3. 如今你翻开《原本大学微言》,你看到《大学》还有“是不是原本”之说,看到《大学》其实涵盖的内容有:

四纲:明明德  亲明   止于至善   道

七证:知 止 定 静 安 虑 得

八目: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比如,南老师比喻中国文化哲思中“儒释道”三家的关系为:儒家是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是药店。你会觉得好形象有趣,发现这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经典几千年来对中国历史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不禁觉得该用自己独立的思考“认认真真”重新读一下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三大问题大家背得很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那么,比西方哲学诞生更早的中国文化哲思呢?你有没有问过中国文化从哪里来呢?

所以,今天选读这本《大学》,不是告诉你中国文化是什么,而是希望你愿意翻开最简单的一本书,用自己独立的人格,审美与思辨,来重新看待与探索中国文化与中国思想史。

从“七证”看人生修行

“四纲,七证,八目”里单独的词拿出来大家都很熟悉,我特别想讲的是“大学之道”的“七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为什么有《创见》1stJOB项目与有“在行”上约见我的同学会思考探索“如何成为自己人生的CEO”这样的课题?因为中国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教育体制与社会文化的局限,造成的普遍浮躁与“不安静”的心。昨天《创见》2016年的年会主题就是:如何直面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从18岁到40岁,很多中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去“内观”,去“冥想”,去“瑜伽”,去各地“旅游”,为什么?不想成为“空心人”,我们在重新出发,找到“自己”的“初心”,重新树立健全“独立的人格”,获得灵魂的“安静”与“自由”。

而其实,我们老祖宗的一本《大学》早早的就为我们开了药方:就是这人生修为依次而行的“七证”。而第一站就是“知 止”。

知止

我们说“知止而后有定”,我们习惯了成功学,在浮躁的环境中呆久了如同在“雾霾中”呆久了不自知,面对“不确定”总要焦虑纠结,因为我们“心不定”,而心不定的解药是“知 – 拥有自知之明”与“知道节制欲望– 止”

曾有记者这样写我:“Daisy的人生是倒着进行的,先是生计所迫、家庭所逼,18岁就自力,不断奋斗,30岁成为CEO,34岁公司卖给全球最大的传播集团WPP,35岁辞职二度创业,36岁,她回到校园,重新开始校园生活,一边攻读PhD,一边陪伴已经青春期的女儿成长。殊不知,年少成名,攀峰固是一段艰难而精彩的旅程,放下也是一种磨练与考验。间隔年,给自己一个让灵魂赶上奔跑的人生机会。”

记得小学到初中是直升的,读书从没有压力一直玩,到初三了发现自己落到班级倒数不能继续读“重点中学”了,开始奋斗了。于是有了一句人生格言“凡是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也能做到”,就这样我严格按照成功学与效用最大化准则执行着我的人生,名校名企创业再创业,要上市要上福布斯,连我读个博士,首先想到的是目标“诺贝尔奖”。用尽生命去“极度追索”社会所认可的各种成功,狂妄但其实很模糊的自我认知,让我度过了人生最初的30多年。我没有“自知之明”,也不知道“管理自己的欲望”,我写过一篇博客名字就叫“贪图”(详见《创见文集 》),就是没有“止境”。

还好我这个曾被叫“张开复”的人,没有走到人生的古稀与终点才回头看,有人问我,是什么促发了我的改变?

我说三件事情(对应都有当时写的反思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具体在《创见》微信号里读到这些《旧文曦思》)

1.游学英伦(29-30而立,2007-2008年):找到“初心”—燃灯与传承

2.母亲去世(33-34岁;2011-2012年):回首过去,重审未来,计划离职读博,后下决心动手术

3.我与女儿(37岁—2014-2015年):与她一起“修行”

知道要做些改变,也知道了“初心”的大致方向(比如,2014年9月10日我正式发起了《创见》,这个生活思想家俱乐部,并把“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奔放的思想”列为核心理念),但这并不等于知道如何开启“修行”之旅,而之后半年读完的这本《原本大学微言》却为我自然地打开了这扇门,让我在自我反思中了解到自己的“Boundary”,看见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梳理清自己的“贪图”,能得以“安静”下来。

安静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创见》社群一周年的时候(2015年的教师节),我写了一篇新的文章叫“Become the CEO of your life”,里面列的修行建议中有一条问题,你的人生KPI是什么?如果拿这个问题问我,我现在的答案就是“安静”二字。

正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个人能心境“淡定”,才能谈“担当”二字。古代的帝王,今日商业与公益的领袖都是如此,你但凡希望做些什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无论为了幸福还是为了成功,没有“安静”的内心环境,一个巨大的能量与压力的容器,爱与包容的引擎,你又如何“立己立人”?

《大学》写到:“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如此浮华多变的世界中,首先管好自己内心的安静,再来谈开疆拓土改变世界的梦想。

知 止 定 静 安 虑 得,是人一生的修行轨迹!

《创见》与安静的影响力

继《原本大学微言》之后,我陆续重读了《老子》《庄子》,又开始看《佛教》的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儒释道文史哲思想,与西方哲学的一些对话……

特别喜欢《老子》对水的形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正所谓“柔弱胜刚强”,万物生长,顺应自然规律。昨天正好是《创见》第二届年会。一个社群走过第二年,我没有刻意的去雕琢推动,也没想做啥宣传,只是坚持鼓励大家“深沉思考”,“小而美”就好,但一切却自然而然的生发着,很多同道中人不断走来,聚在一起,话题更加多元而深入,关系友爱而紧密,包括今天我来到这里与大家分享,也是《创见》之路上美丽的遇见。

这也让我越来越相信,只要本着坚定的“初心”,做好自己,一切因缘际会都会自然发生,万物生长,百花绽放,不需要期待。“安静”地接纳人生,包容生活,与感恩生命…….

只有18分钟,讲不完《大学》之道,更何况里面描绘着人生的漫漫长河,终生学习的路径。我今天只能为大家开一个头,如同这本书为我做了“开启”一样。

 (图为1stJOB一期星星,才女“果儿”毕业时特赠我的字)

我相信,一份“安静”的影响力,认真地成全自己,成全他人,成全社会的善行与正道,自然而然的会有联结与响应!

冬来:2016年“读书”之回眸

在忙碌的年月里,要坚持看书不容易。2016年是个“折腾年”,我笑称自己管着四个组织十个项目,也因此有了那篇《人生没有“岔道口” – “自由职业者”的点滴探究》的文章。幸好当初“有为图书馆”搞2016年互相督促读书活动,我因为那半夜里收到的28个手工赞,许诺要精读28本书,不幸到了年底,真说认真读完的仅11本(未完成数量,将按约定捐书给有为图书馆)。冬日里回眸2016年看的书(书单如下),大致分两类吧,简单絮叨一下感想:

修心静思部分:主要还是自己喜欢的文史哲,在读一些儒家后,开始看老庄,老子庄子都算读得比较细,然后看各种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间,与历史观与法律观之间,以及与西方哲学思想之间的对话。包括:《庄子諵譁》,《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了人的尊严》都属于这类。这一年,床边“钱穆”先生的读物比较多,其实是“懒”,挑了他一些小品文与讲稿先读,而不是细读《国史大纲》,或许正如年底最后看的那边《湖上闲思录》的意境一样,想先与钱先生做一些闲聊。读这些书的目的不是求背诵或增长历史或国学知识,而是要那份阅读时候的“心神安宁”的状态。看这类书,可以让自己内心安静下来,如船行湖上,波澜温柔。

未来组织与领导力变革部分:一直比较喜欢投身前沿行业,喜欢蓝海,乐于做“先烈先驱”那种事,爱思考人类未来的。也是由于涉足组织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领域,一年里翻阅过的这类所谓前瞻未来的书籍还挺多,因为其他都算快读或翻阅,就不提了,列出来几本看得比较细。《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是一直想看的,最终打开后果然如我所料,很多所见略同的感怀。未来管理人才智力资本密集型组织,谷歌的思维模式很有代表性。《跨界为王》与《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在思考跨界共创领导力时候看的,未来创新很多来自“跨界者”与“边缘人”,这点是有共鸣的。另外就是“领导力”研究之父沃伦.本尼斯的一套书,是年底最后看的,同时也听了湛庐的线上领读。读领导力书籍,有种“回味”的感觉,这些年管理过很多组织,也看到很多领导者不同的风采与思维模式,再对照看本尼斯的想法,也能激发自己继续“追本溯源”地形成对未来组织变革与领导力培育的更深刻思考。

 2017年1月8日,与“创见百宝乡”的乡民们小聚,一起回顾各自2016年的人生旅程与感悟,谈到读书,好几位乡民都不约而同的提到。读书不在于“量”,而在于“质”,现在大家很多一味追求一年读了多少本书,写了多少读书笔记,其实是追求“自己在学习在成长”的意义感,对体验美好事物(如“感觉我自己在学习”的良好感觉)的向往,但真正能学以致用的又有多少?专注在一个领域,通过各方面阅读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在理论与实际践行中有所建树,又有多少?乡民们讨论到,宁愿细细读几本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好书,也不想一味追求一年读了多少本书这个数量。也谈到看书可以集中一个个话题看(比如一次把相关话题几本重要书籍都收集好,一起看),其实“教科书”是书里面很基本类型,可以帮助大家对一个话题形成主要树干框架性思维,辅助以其他同话题的经典或普及类书籍一起看,可以事半功倍。

很开心,周末早上的咖啡时光,与创见者一起(17)回眸2016的读书与成长,一起(17)继续步入下一个冬去春来,感受内心的“安静”,孕育成长之丰盛!

编辑|竹玉

图片|黛正(小花)

校对|竹玉

排版|竹玉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